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湖南“135”工程:催生新产业链 创新创业显活力

2017-09-13 22:11:23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央广网长沙9月13日消息(记者尧遥)实施创新创业园区“135”工程是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4年10月,在湖南省郴州市召开的全省产业园区工作会议上,时任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提出创新创业“135”工程战略构想——即通过三年的努力在湖南全省建设100个创新创业产业园区、建成30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引进5000家创新创业企业。

随着“135”工程的稳步快速推进,创新创业园已成为园区经济增长的新支撑。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集群招商,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使产业聚集区的集群效应、集聚效应得到充分放大和提升,创新创业“135”工程让有限的资源在三湘大地发挥了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35”工程启动后,长沙市突出产业特色,明确功能定位,每个园区确定了1-2个主导产业,各园区严把二次招商关,加速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度。雨花区创新创业园依托湖南省机器人集聚区,聚焦智能制造产业,目前已引进企业近200家。这里的园区主打差异化和精细化的产业特色定位,以湖南省自兴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为代表的技术研发基地为依托,重拳打造出了以三兴精密等企业为代表的关键零部件企业、以长泰机器人等企业为代表的本体制造商等。

  

泰达机器人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总经理李新嘉告诉记者,深圳总部的厂房面积是3500㎡,租金是每平米每月45元;而在长沙,它们目前拥有厂房面积目前是5000㎡,而且能够享受三年免租的优惠。

湖南首家“博士创新创业园”选择了位于长沙县的创新创业园区,占地10000平米标准厂房于今年3月正式开园,13家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领衔的创业团队或企业签约入园。目前这里拥有高科技企业有24家,覆盖云计算和大数据、新材料、电子信息、军民融合等相关产业项目。

天河国云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CEO晏湘涛博士曾是国防科技大学的一名副教授,从部队转业后来到园区创业。他称园区优质的创新创业孵化服务以及紧邻机场高铁的环境是吸引他前来的主要因素,“这些对于我们科技型企业来说,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创新创业“135”工程中,不得不提到标准化厂房。标准化厂房的建设为企业减少了成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它大大缩短了企业投资的繁琐手续和高额建设成本,从签约到落地投产的周期从传统自建厂房模式的3-5年大幅减少到半年甚至三个月。

华中航天北斗卫星应用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我国北斗卫星民间应用与推广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公司去年7月注册成立,不到三个月即正式投产。“园区建设和服务中的细节吸引了我留在这里。”董事长黄勇兵原本打算将企业从深圳搬到武汉,但当他来到长沙县的创新创业园区后,当即就决定把厂开在这里,“标准化厂房3.4米的层高,装修吊顶安装空调之后层高2.7米,非常适合我们劳动密集型电子产品企业的生产。”此外,诸多细节也让黄勇兵看到了园区的用心,“一般的厂房很难注意到电梯这个细节,但这里的货梯很大,便于叉车上楼作业。”

  

“2号公章”是常德市桃源县政府为建设“135”工程授予创新创业园区给企业提供行政审批服务的权限,县政府把县直12个职能部门共55项审批权限下放给园区,企业在建设、生产、经营过程中可以实现“办事不跑路、审批不出园”。

“‘2号公章’全面启用后,极大地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也方便了园区企业。例如土地报批,以往需要1至2年,现在3个月内就能办好。”桃源县工业集中区党工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高世锦说。

位于桃源县创新创业园区内的龙行天下运动用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安德玛、李宁等品牌运动休闲鞋的代工生产,总经理陈同举告诉记者,公司目前有12条生产线,每天出货60万双鞋。“目前项目第四期已经启动,我们计划再引进10条自动化生产线。”陈同举说等到明年年底全部建成投产时,公司将实现30亿元的年产值,“以‘2号公章’为代表等工业园区‘一条龙’式政务服务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

  

类似的举措在邵阳也收获了良好的成效。2014年开始,邵阳市在邵阳湘商产业园试点简政放权,将数十项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到园区,激活了园区的管理机制。湖南圣菲达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樊祺称赞园区服务优质,各项审批工作方便快捷,“园区还派出专门的团队进行指导、代办,工厂签约后很快就能开工建设。”据了解,目前这一做法在邵阳经开区得到全面普及,232项行政审批权限全部下放至经开区。

“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有了家乡人才的支持,产业发展更接地气。在邵阳市邵东县湘商产业园,这里采用的工业地产模式同样是开发标准厂房。“标准厂房的建设为企业减少的是成本,带来的是便利,赢得的是时间,抢占的是先机。”泰国湖南商会会长刘纯鹰在家乡开发了5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打造箱包产业园,已成功引入27家企业,年出口创汇1.5亿美元。

在邵东湘商产业园的隆源集团新产品陈列室里,智能箱包的展示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箱包可以充电、能定位、会走路,专为欧美市场打造,每个订单价200至300美元,相当于普通箱包的10倍。从积极走出去再到踊跃回家乡,“邵商回归带回了先进技术和工艺,引领箱包、五金、打火机、药材等传统产业不断升级,走向世界。”邵阳市发改委副主任何志红如是说。

  

湖南省湘潭县青山桥镇历来素有“皮鞋之乡”的美誉,十多年前这里就开始兴建皮鞋工业园。2014年,随着创新创业园区“135”工程和湘潭县“一区多园”战略的实施,园区的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在青山桥皮鞋制作培训学校,几十名学员正在技术工人的指导下进行实操训练培训。青山桥镇副镇长谭铁权表示,培训学校自今年开办以来,已为园区的皮鞋制造企业输送了不少技术工人。“培训学校有政府补贴,学员们都是免费学习,期间每天还能获得一定的补助。”青山桥镇党委书记、青山皮鞋工业园管委会主任胡卫说,“培训大约2个月后就能上岗,解决了很多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

  

在外经商十多年的湘潭人方达培两年前投资了1500万在青山皮鞋工业园成立了湘潭凤舞九天鞋业有限公司。当时园区领导去浙江招商,介绍了园区有资金扶持、有政策支持、有配套服务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得知有这么好的机会,方达培毅然决定回家乡开公司,“目前公司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研发团队和技术人员,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

胡卫表示,目前包括鞋带、鞋底、鞋饰、成鞋制造等在内的皮鞋生产全产业链已在园区初步形成。28家入园企业安排就业超过3000人,年生产销售各类皮鞋760万双,年产值7.15亿元,成为湖南省最大的皮鞋生产基地。

据了解,自“135”工程实施至今,湖南省培育创新创业园126家,引进创新创业型企业6038家;新形成了113条新产业链,引进省重点扶持的20条新兴优势产业链项目833个,引进延链补链项目1064个;建成各类标准厂房3833万平方米,为湖南节约土地15000亩以上,拉动民间等各类投资4000亿元,创造就业45.5万人。

通过两年多的建设,创新创业“135”工程极大助力了湖南产业链条发展、集聚发展、抱团发展;“高精尖”项目纷纷落地入园,科研成果加快产业化,新兴产业加快孵化,园区和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旧动能加快接续转换。一批又一批创新创业园成为了湖南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现代产业聚集区和经济转型升级先行区,成为湖南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和希望。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