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牢,发展动力才能强
心气儿足是好事,但脱贫攻坚不能光凭一腔热血,还得找对贫困痛点,精准发力,这样才能长久地让老百姓满意。
平安乡的最大痛点,就是交通。
地处奉节县西北角、距县城90公里,长期以来都是交通死角,这是平安乡的基本情况。对外交通方面,过去从乡里到县城要两个半小时车程,导致产品出不去,也进不来;对内交通方面,许多撤并村都不通公路,尤其是桃树片区的桃树、长坪、向子3个村,离场镇最远,要翻过两座大山,横渡一条大河,近3000村民要赶乡场,须在奉节、云阳、巫溪3个县之间来回穿行、折返,耗时4个小时才能抵达。
因此,交通问题成了老百姓反映最集中、最强烈的问题。“这是共性问题,每次开党员代表大会或者村民大会,大伙开口闭口都要提到这个问题。”林口村驻村工作队队长蔡佳杞告诉记者。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平安乡多次与巫溪县古路镇接洽,终于于去年底在对方境内修通了一条15公里长的高速公路连接道,通过巫溪县的羊桥坝高速下道口、奉溪高速与奉节县城相连,将到县城的时间缩短到一个半小时。
在乡内,乡政府将通村、通社公路打包成项目,向上申报,尤其突出桃树片区3个村交通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终于获得县相关部门的立项,拨付了400多万元,新修了从梅溪河上山的3.8公里水泥路,并把到乡场的公路一并硬化,大大方便村民出行。
新修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了梅溪河边。明年,一座大桥将在河上架设起来,村民再也不用绕路,也不用走河上的吊桥,而是通过新修的梅溪河大桥,顺顺畅畅地买卖农产品——届时,近3000村民到乡场赶集,最多只要半个小时。
产业兴,发展才能可持续
要脱贫,关键还要依赖产业发展。平安乡老百姓一直以种植“三大坨”(苞谷、洋芋、红薯)为主,效益低下,不但发不了财,连脱贫都无法保障。
文昌村村民邹运喜过去在江浙一带做钢筋工,每个月工资有四五千元,但由于86岁的老母亲身体抱恙,只得返乡。
百善孝为先,老邹的决定得到了妻子刘泽玉的支持。可是不打工,收入就少了一大截,家里的生计成了问题。“苞谷、洋芋,一年能挣几个钱?就算是喂猪,光是请人工抬出去卖,那费用也高得很。”刘泽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