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 题:中国交建:以改革为钥匙打开创新发展之门
新华社记者 樊曦
在马来西亚,长达688公里的东海岸铁路工程已经开始如火如荼的建设。这是中国企业境外在建的最大工程,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建设方。
作为首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之一,近年来,中国交建以改革为钥匙,打开创新发展之门,通过加快实施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等一系列举措,为企业发展增添动力、激发活力。
顶层设计,开辟发展新思路
2016年7月,中国交建被国务院国资委确定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之一。
这是“吃螃蟹”的事情,能不能“试”出更好的发展之路受到各界高度关注。中国交建副总裁孙子宇告诉记者,改革精神已经深入中国交建发展的血脉。早在2005年,中国交建以强强联合、新设合并的方式组建。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中国交建实现H股整体上市,成为特大型中央基建企业重组改制、整体上市的第一家。
作为“第一”,中国交建交出了不俗的答卷:2016年,中国交建新签合同额9509亿元,营业收入4700亿元,利润总额241亿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30.44%、10.37%和13.24%。
面对新一轮国企改革的考验,孙子宇说:“试点改革是中国交建寻求更高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为此,中国交建以打造基础设施全领域投资控股集团平台为目标,强化顶层设计,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商中交”的发展战略。
所谓“五商中交”即打造全球知名工程承包商、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特色房地产商、基础设施综合投资商、海洋重工与港机装备制造集成商。
“我们要走一条‘从工到商’‘工商融合’的发展之路,做好综合开发运营,改变以前建一个项目搞一下施工换一个地方的做法。”孙子宇说。
今年前6月,中国交建经营业绩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新签合同额5578亿元,同比增长47.6%;利润总额120.67亿元,同比增长21.57%。
结构调整,打造核心竞争力
有了顶层设计,还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做文章,以确保发展战略得到实施。“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在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具体做好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和资产结构调整。”孙子宇说。
从组织结构调整来看,中国交建加快投资控股集团总部平台建设,按照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要求,将集团总部打造成具有战略管控、产业培育、资本整合功能的总部平台;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中国交建在一个平台之下打造六大产业集团,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城市综合开发、装备制造及海洋重工、疏浚及海洋环保、园区投资建设运营服务、产业金融服务等。
以疏浚为例,中国交建打造了世界最大的疏浚公司。像昆明滇池、杭州西湖、无锡太湖、武钢北湖等河湖治理及中新天津生态城污水库等工业“毒地”治理工程,都是中国交建的“杰作”。
“产业新布局加快了资源整合和价值链延伸,资产结构调整提升了企业运营效益。”孙子宇说,在调整资产结构方面,中国交建通过PPP等多种投融资形式在码头航道、轨道交通、海底隧道、生态城市等方面形成一大批可持续的经营性资产,工业园区、产业园区、路港、城市综合开发运营等经营性资产近2500亿元,占中国交建总资产的25%。
除此之外,近年来,中国交建还先后实施了汕头东海岸新城、三亚凤凰岛、广州南沙明珠湾起步区灵山岛尖、西安中交科技城、郑州郑东新区综合开发等一批城市综合开发项目,进一步打响“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的品牌。
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新活力
今年7月,中国交建采用“PPP+BOT+可行性缺口补助”模式,中标新疆乌鲁木齐至尉犁等公路PPP项目包,总投资额约708亿元。
“我们在积极创新商业发展模式,从传统项目竞标,向投资、资本导入、建设运营一体化等方面转变,利用EPC、BOT、PPP、特许经营、产能合作等模式,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方案,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共赢。”孙子宇说。
与此同时,发展眼界也在不断拓宽。孙子宇说,中国交建最大的特点就是“国际化”,海外优先发展,对海外发展责任、激励约束等6项机制23项内容给予政策倾斜和措施保障,完善经营网络,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
目前,中国交建在全球10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10个驻外机构,在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实质性业务。在“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建设了10320公里公路、152座桥梁、2080公里铁路、10座机场、95个深水泊位,提供集装箱桥吊754台;推进“一带一路”沿线项目200多个,与沿线58个国家和地区合作项目超过370亿美元,斯里兰卡港口城、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等诸多项目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旗舰项目。
“企业要实现长远发展,唯有不断创新。”孙子宇说,中国是基础设施全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其技术、人才、装备、经验世界一流。中国基建企业要开创“走出去”的新模式,推动企业由海外承包商向运营商、服务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