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安9月10日消息(记者刘涛)陕西省千阳县坚持志智双扶、扶脱互促、激发内因、自立自强的工作思路,扎实开展思想脱贫、文化引领、技能提升、活动激励、民生推动等扶志扶智活动,积极唱响勤劳致富主旋律,打好脱贫攻坚主动仗,在激发贫困家庭内生动力、提升农民群众精气神、营造良好扶贫氛围方面取得较好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找准病根,长远谋划,明路子
针对部分群众脱贫缺信心、内生动力不足和“等靠要”的思想实际,千阳县统筹外因推动与内因主动共同发力,坚持把扶志扶智作为引导群众主动脱贫的总开关和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围绕提振脱贫信心、提升脱贫动力、聚集正能量三大主题,策划了亲情关怀、致富竞赛、文化引领等“七大扶志扶智”活动,制定专门方案,安排21个部门结合业务职责开展专题活动,从多个方面激发群众脱贫信心,消除思想阻碍。通过宣传教育、示范引导、氛围激励等方式,唤起更多人的脱贫希望和信心,推动脱贫攻坚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实现物质脱贫与思想脱贫的标本双治。
过去送钱送物、赚取同情心的粗放扶贫方式,无形中降低了对扶贫要求标准,也给干部和群众都养成了一些惰性思维。县里把短期性的物质帮扶侧重于有危重急难事务的家庭;而对于大多数普通贫困户采用授渔之术,通过政策宣传、项目超市、产业搭载、措施保障等方式加强脱贫机制建设,从工作方式和社会氛围上打消他们的惰性思想期盼,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提振精气神,变“钱物送上门”为“劳动能挣钱”。县上要求各工作组不断创新思路方法,多关注贫困户致贫根源、思想顽疾、动能之困、具体困难,推动扶贫扶志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虚功实做、取得实效。
过去普惠性民生政策,给群众养成了大小事情找政府支持、找干部救助的依赖心理,对脱贫攻坚同样报以过高的政策期望值,做着沾国家便宜、发“政策财”的梦。县里组织1500多名干部进村入户,每人结对帮扶3-5户贫困户,通过面对面谈心交流、政策宣讲、思想疏导,让群众明白扶贫不是养懒汉、需要自立自强、勤劳致富、不能等着别人送小康的道理,充分激发他们自我脱贫、自我发展意识,借助政策好机遇,扑下身子抓产业、谋增收、促脱贫,变“等着政策送小康”为“自己实干奔小康”,彻底从思想观念、社会环境、工作指导上营造起奋发实干、你追我赶的脱贫氛围。
抓住要害,聚力推动,换脑子
贫困群众经济承受力差,能赢输不起,等着得现成收益的思想困扰着脱贫攻坚步伐。县里组织宣传、文化、群团组织等20多个部门,从行业职能出发,深入村级农户开展农民教育大宣讲、文化扶贫大巡演、廉政文化进乡村等宣传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化形式宣传脱贫政策、讲解脱贫故事、诠释励志道理,用身边鲜活事例消除群众不敢试、怕失败的心理恐慌,激发脱贫内生动力。针对外出务工人员期盼了解扶贫政策的实际,县里充分发挥政府网站、官方微信微博的远程宣传作用,用海量信息宣传脱贫政策、重点产业和扶贫成效,并借助上级媒体大力宣传脱贫成效经验,吸引外出人员回乡创业脱贫。先后举办各类宣讲、宣传文化活动260多场次,送戏、送电影1000多场次。水沟镇杨居成“只要动弹着,多少就有钱挣”,张家塬镇张金强“脱贫要实干,不能怕吃苦”,城关镇侯志军“干可能会弄成,不干一老守穷”等一批脱贫故事和质朴道理在群众中产生强烈反响,充分激发了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和精气神。
常言说:一技在手,天下我有。县里针对贫困群众由不会、不敢到不愿创业的思想实际,制定农民技能培训全覆盖方案,整合人社、扶贫、教育、妇联、共青团等部门,本着脱贫路上“想学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针对不同人群的需要量身开展适用技能培训,实现授鱼管当下,授渔利长远的效果。县上以新增劳动力为主体,开展电工、计算机、电商物流、服装、家政等培训,帮助不愿从事农业的年轻人实现技能型就业创业,挣高工资促增收;围绕骨干产业开展矮砧苹果、家畜养殖、大棚种植等产业技能培训,做强产业增收。县里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定向培养等形式,加大对扶贫干部、产业带头人、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的培训,提高他们引领群众脱贫攻坚的能力。天力德蔬菜公司经理参加全省优秀企业带头人培训后,转变发展思路,吸纳周边100多户贫困群众采收、种植山野菜,在壮大企业原料基地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年人均增收2000多元。县上金达莱合作社培训刺绣工人200多人,带动150多名贫困妇女刺绣创收100多万元。水沟镇柿沟村妇女王秀云,培训毕业当天就被超市熟食专柜招聘,她感慨道:“一技在手,致富不愁。”一年来,全县开展各种技能培训400多场次,受训6万人次,95%的贫困农民掌握了1-2项实用技能。
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千差万别,特别是针对身体残疾、子女不孝、缺乏筹划、颓废不振、梦发横财等原因致贫的家庭,县里开展的“七大扶贫扶志”活动中,针对性突出亲情关怀、致富竞赛、传统重树、法制宣传四大活动,通过情感融化、社会舆论、精神鼓励、行政推动、法制教育等手段,汇聚多方力量,优化脱贫攻坚社会环境,建立长效激励鞭策机制,推动贫困户摆脱悲观失落、庸懒散慢、安于贫困、游手好闲的思想羁绊,励志自强自立,勤劳致富。县上安排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加大对留守人员、贫困学生、光棍汉、残疾人、精神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救助,减轻家庭负担,开展“亲情关怀融化”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社会温暖,唤起生活信心,激发脱贫动力。各镇采取张榜公布、发送喜报等形式表彰率先脱贫户,评选脱贫示范户,大力宣传勤劳致富先进事迹,树立榜样,带动一方,开展“脱贫致富竞赛”活动;深化文明家园建设、开展传统美德和家风家训教育,颂扬孝老爱亲先进,推进移风易俗建设,减轻群众婚丧事务经济负担,开展“优良传统重树”活动;组织政法干警与贫困群众结对子,开展“法制进村入户”活动,运用法制力量弘扬公平正义、团结友爱、诚信有善,构建和谐正气,抵制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促进脱贫攻坚进程。
解除顾虑,轻松创业,变样子
脱贫越到后期任务越艰巨,特别对自身脱贫能力不足的贫困户,县里将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搭载捆绑发展,按照农业园区+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等五种产业搭载模式,让新型经营主体带领贫困户发展苹果、养殖、蔬菜、核桃等高效特色经济作物,让家家户户都有短期增收项目和长期致富产业。特别是没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以承包土地、扶持资金入股新型经营主体直接分红收益,有效解决了群众不会干、干部不会帮、脱贫没支撑等诸多问题,实现村集体经济壮大与贫困群众增收的双赢目标。县里大力实施农民增收“千万亿”工程(人均年增收1000元,万名劳动力技能提升,农业产业保障资金投入2亿元),着重解决贫困群众因为资金、技术、设施不足而产生畏难情绪,产业脱贫起步难的问题。全县投放产业扶持资金3151万元,扶贫贷款1.2亿元,扶持5919户贫困户发展矮砧苹果、蔬菜、中药材等8000多亩,发展禽畜养殖1.4万头(只),打造“一村一业、数村一品”脱贫产业示范基地20个,带动全县发展各类种植业5万亩、养殖业3.3万头(只),覆盖所有贫困村和95%的贫困户,真正实现产业脱贫、自我脱贫、长久脱贫不返贫目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偏远、艰苦、闭塞的生存环境,让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远远落伍于全县发展形势。县里把实施移民搬迁作为彻底改变生存环境,促进观念转变的重大举措,所有搬迁安置点向中心村、镇区、县城集中,向苹果、蔬菜、工业园等产业基地靠拢,方便群众就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各村全面整治农村环境、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用现代科技、优美环境、乡村文化推动贫困群众融入全新生活环境,从思想观念、就业方式、增收渠道、文明习惯等方面主动向迁入地群众接轨,学习矮砧苹果、大棚种植、奶山羊养殖等精耕高效农业,走进乡村文化室读书看报学技能,移风易俗讲整洁护环境。全县最大的安置点设在县城西新区黄金地段,周边幼儿园、学校、商业街、夜间经济区等设施,让新搬来的400多户贫困群众很快融入城市生活方式,多数家庭就近开始了餐饮、商店、建材、务工等新的创业增收方式。崔家头、英明村、柿沟村等安置点青砖白墙,环境整洁,群众纷纷放弃粗放农业,搭载华圣果业公司务工学技能,发展现代矮砧苹果创收入。寇家河村、高明村两个安置点,按照“移民新村+农村休闲旅游+脱贫产业”的乡村游风格规划设计,充分融入山水田园、农业观光和地方文化元素,让群众的居住环境本身就成为一个前景广阔的乡村旅游产业基地。
贫困群众经济承受力非常脆弱,全县因病、因事、因学返贫现象突出,县里从养老、教育、医疗、特殊救助等多个方面,争取民生政策、探索保障方式,构建科学有效、无缝隙、全覆盖的长效救助体系,用政策机制减轻群众经济拖累,鼓励他们放心大胆做产业、促增收、快脱贫。针对务工家庭留守人员生活照顾问题,各村建起互助幸福院,让留守老人吃饭有保障、生活有人管、说话有对象,重新找回了生活乐趣;建起儿童成长家园,让农村学生的课外有人监管、生活丰富多彩,解除群众后顾之忧。各村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四站四室一超市一广场一队伍”的公共服务条件,帮助群众在村内可办理证照、养老金、医药、购物、文体等30多样事,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县上深入推进健康扶贫,把贫困户大病患者报销起付线由8000元降到3000元,实行重大医疗费用特殊救助,财政投入112万元为所有贫困人员办理大病保险,确保他们不因病返贫。全县教育扶贫资助贫困家庭学生2007人次20.28万元,对双大学生家庭实行额外资助;规范政府兜底程序,社会低保兜底3703户9920人,特困供养314户330人,聚全县之力,帮助贫困群众度过难关,稳步增收脱贫不返贫,确保致富路上不使一人掉队,全县群众同步够格步入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