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啊,路!杜岗村距县城20公里、距寨河镇政府7公里,1970年修建的一条土路,成为全村交通的“大动脉”,一直到1998年才修通了一条2.1公里的砂石路,阴雨天在本村境内行走还得穿靴子。
说到道路交通问题,有个故事杜岗村民至今没有忘记:当年本村一位村干部的女儿,经媒人介绍与一位部队转业干部相亲,这在全村是件很荣耀的事儿。可是,那位转业干部从县城骑自行车到杜岗村相亲时,却因雨后道路泥泞,自行车进不了村,结果人家掉头走了……这件事让全村人的心里蒙上一道辛酸的阴影。
要想富,先修路,成为杜岗村民们的热切期盼。按照群众意愿,经村委会提议,村民代表通过,由村支部出面联系本村外出务工人员“化缘”修路。
那时候,杜岗全村没有1部手机,村干部也没有BP机。当时的村支书陈宏运,只能用自家的1部固定电话与外联系,然后带着村干部到本村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珠海、郑州等地,从100元到1000元不等,2003年连续两年筹款9万多元,修筑6公里砂石路,全村出行主干道从此告别“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的历史。
在2005年实施“村村通”公路项目建设时,分配杜岗村的项目是1.57公里,与原有的县级水泥路连接处相差30米。如果这30米不修,就成了断头路;如果铺修,又没有钱。怎么办?为了抢工期,村干部集体商议,从每个人的当年误工补贴中凑够几千元,将两条相交的“丁”字形水泥路无缝链接在一起,从此可以出行畅通不断路。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杜岗村在外地务工的人员听说村干部自己掏钱要修这30米水泥路,纷纷表示要为村里建设献计出力。目前,该村在外务工的700多人每年带回几千万元的收入,其中资产超亿元的有2户,1000万以上资产的有6户,100万以上资产的有58户,杜岗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董益春兄弟俩是杜岗村最早一批外出创业的成功人士,他们投资1200多万元,在村里兴建了招待所、幼儿园、水库等公益设施。
“魂”有所寄,才能“精神变物质”。据光山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长邵永峰介绍, 县里开展扶志立信,激发了群众决战贫困的斗志。杜岗村针对农村农民的实际,挖掘、收集、整理了一批家训和族规,修订和完善了一批村规民约, 充分展现了村民百姓的精气神, 让人看了有心气,听着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