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豫南发生历史上罕见的大旱灾,杜岗村以陶林寺提灌站为基础,从陈兴寨水库到地势最高的胡湾达到5级提灌,直接把水输送到农田。那一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信阳实地察看灾情,杜岗村在大旱之年却实现了全面丰收,村民们憋了几代人的窝囊气长长呼吁出来。
干群一条心,拧成一股劲。尝到了兴修水利的甜头,村民们有了更大的劲头。在杜岗全村党员大会上,陈宏运提出“集中时间,集中劳力,集中地点,集中资金,年度为战”的“四集中一年度”方案,迅速得到全村党员和群众的积极响应。
说了算,定了干。杜岗村每年由全村各家各户筹资,集中在3-5个村民组修大塘、打机井。全村干部群众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又用了5年时间,新修40口万方大塘;借助国家电力农网改造,打出了10眼机井,从根本上解决了全村17个村民组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形成地下水、地表水、天上水的综合利用,实现了旱涝保收的梦想。村民们高兴地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2007年,杜岗村一跃跻身全省表彰的第一批40个脱贫村行列,被授予“河南省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称号;村党支部书记陈宏运作为信阳市的唯一代表,在全省脱贫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
然而,很难让人相信,杜岗村尽管离312国道只有2500米,但却没有一条出村的公路。
“文钱憋死英雄汉”的滋味,杜岗人几乎都尝到过。陈宏运更是有切肤之痛,在其母亲1970年去世时,全家6口人,4个兄弟姊妹尚小,家里根本拿不出钱买一副棺材,连给母亲送葬都为难。后来,还是村支部解决了35公斤救济粮、10元钱救济款,才将母亲安葬下去。
村民们更是为钱发愁。因为没钱修路,本村小伙娶不到外地媳妇;本村姑娘却纷纷远嫁他乡;因为没钱供学,全村年轻人早早弃学外出务工;因为没钱作资本,村里没有一项像样的产业。
常言道,困难困难,困在家里才难;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有路。1992年因一场大旱被逼无奈,穷怕了的杜岗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南下北上闯天下,当年外出人口400多人,竟占全村总人口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