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探秘中国仪仗兵:“最帅天团”是怎样炼成的?(2)

2017-04-10 01:36:37    央视网  参与评论()人

记者:包括这个跟它是一个力度还是说力度不一样?

李娴:这个是手指上在使劲。包括你在站军姿的时候,你的手要紧紧地贴上你的裤子的裤缝不能有松开,你看我稍微一松开扑克牌就会掉的。

记者:可是人会累,稍微累一点不就松开了吗?

李娴:如果掉了扑克我们都会,如果是我旁边的战友没有掉但是我却把这个扑克掉了,我们就会自己再下来加练。

记者:你们日积月累的锻炼当中可以完成只要夹上了就不掉吗?

李娴:对,我们现在,这是我们执行任务所必备的标准,我们每个人都能达到。

201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女兵分队成立。当年5月12日,首批三军女子仪仗兵亮相外交礼仪,接受中外领导人检阅。女兵分队的身高都在1米73以上。因为经常要和男兵同走一个方阵,所以对女兵的要求丝毫不亚于男兵。

李娴:脖颈不正的话,在领子上别上大头针。

记者:你脖子要保持什么样的状态才是合格的?才是优秀的?

李娴:是我们的脖颈要贴紧后衣领,脖子两边这根筋要拔起来。

记者:为什么需要在领子上别针?

李娴:因为我们在刚开始训练的时候,由于在地方上多年养成的一些习惯,脖颈歪或者是肩膀不正这些习惯,如果别上针子的话,能够更快把这些习惯纠正过来,更快练习成那种特别挺拔的军姿。

记者:你扎到过吗?

李娴:扎着过。有那种疼痛感的刺激很快就能改过来。

记者:那个黄尺子是干什么用的?

李娴:这是在我们仪仗队每个班的班长、每个班都要配备这样一把黄尺子,训练的时候使用我们的训练器材。

记者:量什么呢?

李娴:比如说在训练的时候,我们踢腿的距离是30公分,大家踢腿的时候我就会给大家量一下这个高度,是不是准确的30公分?是高了还是低了?还有后臂打臂高度也会用到这个黄尺子。

记者:后臂打臂是什么意思?

李娴:我们走正步的时候往后打臂,这个高度也是有规定的是30公分。

由于要体现中国女性的风采,因此

三军仪仗队对于女兵的发际线、发髻,甚至口红色号都有明确的要求,这些也是女兵和男兵不同的训练课目。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为三军仪仗队。中新社记者赵振清摄

李娴:比如说做发髻这件事,包括长度、宽度和高度都有要求的。

记者:那是什么要求?

李娴:比如说我们发髻,长度是13.5厘米、高度是7厘米、厚度是6.5厘米。

记者:你拿尺子量吗?

李娴:我们在练的时候都是要这样的,每次上任务之前也是要量的。

记者:6.5厘米这个怎么算出来的?你们怎么量的能给我描述一下吗?

李娴:我们会有那些发髻比赛。隔一段时间我们会举行一个比赛,大家比一比看谁盘的比较标准,会把里面形状最饱满、最圆润,然后最好看、最贴合你的帽型和你的发际线那个发髻选出来,以那个为标准量一下高度就是我们上任务的标准。

所有精准无误的队列动作,无一不来自千万次的重复和打磨。有人曾经总结中国三军仪仗队的特点:“横看一堵墙、侧看一条线、纵看一个人”。对于这些远离父母的年轻人来说,成才与成人同步进行。近几年,仪仗队评选出的年度十佳标兵,接受父母检阅已经成为队内的一项传统仪式。2015年,姚磊被评为十佳标兵之一,刚刚参加完93阅兵的他有了一次接受父母检阅的机会。

记者:在火车站见到爸妈的时候,爸妈跟你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姚磊:黑了,瘦了。

记者:你呢?

姚磊:我说没事,我们这儿都挺黑的。

记者:爸妈看到你黑了瘦了,哭了吗?

姚磊:哭了。其实我本来是想开开心心的,但是我爸妈没忍住,然后我也没忍住。

姚磊:我感觉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们大队长在组织检阅仪仗队,送孝心鞋那个场面最激动了。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为三军仪仗队方队接受检阅。中新社记者杜洋摄

记者:你和我描述一下怎么送的这鞋?

姚磊:因为当时正好在队列里,大队长喊口令说十佳标兵出列,然后拿着孝心鞋,说十佳标兵给父母送孝心鞋,父母在前面站成一排,找自己的父母送上孝心鞋,还要大声地喊出,爸妈你们辛苦了,真是每个人都是泪流满面。

记者:当你拿着鞋看着你爹娘站在你面前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

姚磊:我瞬间感觉我长大了,我感觉我懂事了,不是以前爱捣蛋的小孩了。

记者:男孩子们都会特别调皮,特别任性,想干吗就干吗。

姚磊:以前确实不管不顾父母的感受,现在能考虑父母的感受,能为别人着想,确实也是一种成长。

记者:爸妈接过鞋的时候什么样?

姚磊:已经泣不成声了。

记者:你怎么理解他们哭的泪水?

姚磊:第一是一种骄傲、一种自豪,第二确实也是一种感动,儿子长大了,不像以前那样,也不需要他们操心了。再一个就是也知道,儿子在这个部队也很好,在这个单位也很好。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合作越来越多,三军仪仗队的司礼任务量也逐渐增加。2010年,三军仪仗队赴墨西哥参加墨西哥独立200周年庆典活动,接着他们相继接到意大利、委内瑞拉等国的邀请,参加这些国家的重要庆典活动。2015年,三军仪仗队赴俄罗斯参加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红场阅兵,轰动一时。每一次外出都有着与国内迥然不同的环境和要求,这一次巴基斯坦之行,除了时间紧之外,还有着根本性的困难。

张天龙(旗手):实际上这次去巴基斯坦主要是面临两个困难,一个是音乐的困难。

记者:为什么音乐会有困难?

张天龙(旗手):因为当地他们的步速和步幅都比较小,步速比较快。巴方军队踏的乐点是每分钟128步的乐点,那么他们的步幅很小,所以说他们踩的乐点就很自然,走着很舒服。但是我们的正步要求我们步幅是75厘米,咱们是每分钟116步,而且踢腿的高度要达到30公分,所以说我们踏每分钟128步的乐就感觉到非常赶。

记者:他们是128步,等于比我们要多出来了12步呢。

张天龙(旗手):是,每分钟多出来12步。

3月初,经过与巴基斯坦方面反复沟通,巴方决定,阅兵当天单独为中国仪仗队播放节奏为116步的音乐,音乐的问题终于解决。3月16日,三军仪仗队巴基斯坦阅兵方队从北京出发,经乌鲁木齐飞往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到达伊斯兰堡的当天,阅兵方队就到现场进行了实地训练,而在现场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张天龙(旗手):我们的方队,长度、宽度

比巴方的方队要小,巴方方队很宽,地上有一道一道的行进方向线,实际上是给人家方队所设计的。但是我们的方队比他们要窄,实际上对我们来说没有线可行,必须要把握好行进的方向。

记者:但真的走到这样一个没有任何标识可以做参照物的地方,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面,对于你们来说难不难?

张天龙(旗手):一开始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一些慌张,毕竟没有参照,自己要走这条直线,尤其是作为旗手,你不能有任何一点偏移。如果说你有任何一点差错,你有任何一点偏移,那么后面的方队将会出现很大晃动。

点击进入下一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