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并不是一个乐观的数字。资料显示,发达国家有70%80%的老人享受到了临终关怀。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癌症死亡人数增长,临终关怀需求还在增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3亿,占总人口的16.7%。国家癌症中心数据称,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70.59/10万,死亡率为163.83/10万。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0年,中国癌症死亡人数将达400万。
陈晓阳说,发展临终关怀在中国有特殊意义,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养老对社会、家庭的压力日益凸显,与这一问题密切相关的临终照护也愈发受到关注。
2 官方支持民间助力
“他面无表情,双眼呆呆地盯着天花板。此时,我把手轻轻放在他肩膀上,哼起了那首经典老歌《北京的金山上》。突然,他的眼睛向我看了过来,眼睛里充满着泪水和光芒。目睹此情此景,坐在旁边的奶奶,泪水也划过了脸颊。”
写下这段文字的,是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义工、西藏小伙桑吉扎西。作为湖南长沙“十方缘”爱与陪伴老人呵护中心的一名义工,他和伙伴们定期到医疗机构、社区和老人家庭,为老人提供心灵呵护服务。而在北京、南京、厦门、广州等城市,很多像“十方缘”这样的社会组织正逐渐增多、积极运转。
对此,饶戈平表示,以民间运营、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公益服务为主要特征的临终老人心灵呵护服务模式,为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很好启示。他们提供专业的社会公益产品,也促进了养老服务市场产品的多样化和优质化,为政府寻购社会服务产品提供了新选择。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一直在支持和探索临终关怀服务及相关机构建设。
2006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提出,今后发展养老服务业的6项重点工作之一是支持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2016年7月,民政部网站公布的《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也强调,加强临终关怀机构建设。
临终关怀的标准和治疗体系也有了“硬指标”。上个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试行)》,从床位、科室、人员设置方面提出相关要求,推动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护和人文关怀。按照标准,安护医疗中心至少有1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每10张床位至少配备1名执业医师、4名护士,并按照与护士1:3的比例配备护理员。
3 培养人才健全机制
然而,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目前,全世界已有25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相关医学专业或学科,仅英国就有1800多个医疗组织或机构专门从事该行业。相较而言,中国临终关怀服务供给还远远跟不上人口老龄化速度。
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观念影响。据媒体报道,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成立27年间,曾被迫迁址7次。1992年时,医院搬到一个社区里,有居民说:“你们是死人医院,是八宝山前一站。”上百名居民堵在医院门口,病人被迫坐在马路边,护士们抱在一起哭。
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社会文化理念、对死亡理解不同,很多子女宁愿花费高额医药费,也不愿掏“医心”费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民建成都市委主委仰协提出,应积极开展全民生死观教育,引导临终患者及家属正确地认识死亡并坦然地接受死亡。
除了观念,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短板还有不少。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姑息治疗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成文武表示,临终关怀面临缺乏政策支持、专业机构数量少且设施不健全,相关人员素质不足等问题。他建议,应加强对临终关怀事业顶层设计,建立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相结合的临终关怀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