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改革、大调整、大搬迁、大移防……一声令下,毅然决然,儿子离开了父母,丈夫离开了妻子,父亲离开了儿女
●连绵巍峨的太行山那面,陆军第27集团军的男人们筑起一座新营盘。家,就成了留守的女人们需要撑起的另一座营盘——
滹沱河畔,石家庄市。一个军营大院里,看不到几个穿军装的人,只见一座军人跃马扬鞭的雕像傲然矗立。
除夕,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当留守在这座营盘的军嫂们走过这座雕像,她们的思念飞向了远方……
纵马一跃,能跳多远?一年前,伴着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号角,在这里驻守了46年的陆军第27集团军官兵拔营起寨,翻过太行山,移防到山西太原,成为全军首个因改革而调整部署的军级单位。
仿佛就在一夜之间,集团军机关和直属队115个军人家庭开始了“双城”生活。当整个家庭生活的重担突然压在留守的军嫂身上,她们由来已久的艰辛、酸楚,被瞬间放大;她们长期养成的坚强、勇敢,也更加凸显。
农历鸡年将近,爆竹声渐紧。一年前曾经目睹官兵毅然决然开赴山西的记者,再次来到这座营盘,走近留守的军嫂们……
一纸命令突如其来,好像一切都被改变——
“好不容易团聚了,他又走了”
一年前那个清冷的寒夜,军嫂们的热泪,好像融化了滹沱河的冰雪,平静的河水骤起波澜。
千方百计把工作调动到石家庄,一家人的团聚才刚开始,军嫂乔春燕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丈夫孙海东要随部队移防太原。
分别的那一刻,泪眼婆娑的乔春燕站在送行的人群里,向远去的丈夫不停挥手。
“好不容易团聚了,他又走了。”此情此景,让乔春燕想起了与丈夫的第一次分别。1997年夏天,乔春燕与孙海东新婚不久,孙海东踏上了开往内蒙古野外驻训场的列车。那时的乔春燕并没有意识到:离别,将成为他们日后生活的常态。
2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1997年、2003年,我军两次改革接连展开,孙海东5年间换了2个单位、3个岗位,离家越来越远。如今,当年的新媳妇乔春燕已过不惑之年。
部队移防,军令如山。由团聚到分离,由欣喜到揪心,同样的故事,不同的主角。猝然的分离,让这座院落里的许多军嫂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改革”意味着什么。
军嫂王春宽
军嫂王春宽与丈夫柴龙军结婚12年,一直住在石家庄城区的父母家里,按她的话说“就像没出嫁一样”。直到2015年初,柴龙军上调集团军机关任职,夫妻俩才搬进了单位的公寓房。然而,短短10个月后,两个人又成了“牛郎织女”。
一纸命令,让两个人刚刚筹划的许多“小目标”成为泡影。下一步丈夫会去哪里?日子该怎么过?一切都没有答案。站在家里的窗前,王春宽的心一时也像被笼罩在华北大平原上的雾霾里。
其实,有时“被蒙在鼓里”反而是幸福的。最纠结的,是提早知道部队要移防的军人们。一边是军令,一边是爱人,为了不让分离太突然,军人们其实早就小心翼翼地做着“渗透”和“铺垫”。
移防前一个多月,侦察连连长刘磊的妻子彭晓萌怀孕了。亦喜亦忧的刘磊试探着告诉妻子:“我过几天可能要去太原。”天真的彭晓萌以为丈夫是出差,一边按着电视机遥控器,一边漫不经心地回答:“去呗!”
军嫂王海青
移防的消息尚未公布,装甲装备处处长姚晓红一天突然对妻子王海青说:“你赶紧去学车吧!”没想到,驾驶证刚拿到手,部队就要开拔了。王海青这才恍然大悟:“以后,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任务是我的了!”
“军人的家属都懂规矩,对工作上的事儿,向来是他不说,我不问。这回,我好后悔……”姚晓红临走的时候,王海青像是丢了魂儿,竟然忘了帮助他收拾行李。
天色已深,一座公寓楼里,只有军嫂冯雪家的窗户还透着光亮。这个春节,丈夫梁明道因为担负战备值班任务不能回家团圆,她只好与儿子、婆婆一起过年。夜阑人静,冯雪仍不忘开着一盏电灯。
这是她多年养成的习惯。丈夫在家的日子,不论他回来多晚,冯雪总是特意留一盏灯。每当半夜醒来,看到一脸疲惫的丈夫酣睡身边,她的心就安静而踏实。可是这一年来,冯雪每次梦醒,灯还亮着,丈夫那熟悉的鼾声却没了……夜不能寐,冯雪总是翻出家里的相册,看了又看。记者走进她的家,发现客厅、卧室,墙上、案头,到处都是梁明道的照片和全家人的合影。
照片留得住面容,却锁不住思念。一天,见婆婆思儿心切,冯雪驱车带着老人、孩子赶赴太原探营。窄小的营院、低矮的营房、斑驳的墙壁……在集团军机关条件简陋的新营区,梁明道的母亲边走边看边抹泪:“我儿可怜啊,在这地方受苦了!”
男人们离开了,生活如何继续?拭去泪水,考验刚刚开始。
军人家庭做后盾,强军目标方可期——
“我是你家中最平安的消息”
打开地图,石家庄到太原,相距仅200多公里,中间隔了一座太行山。但对没有男主人的军人家庭来说,山那边宛若在天边。
丈夫走后,平时习惯丈夫剥好煮鸡蛋再起床吃早餐的王海青,一下子陷入了无助和迷茫,生活逼着她挑起家庭的全部重担。
王海青是河北省煤田地质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兼机关纪委书记,经常忙到一抬头,天就黑了。如今,肩上的重担一头是工作,一头是家庭。陡然增多的劳累,使她的心脏出现早搏。
一天晚上,王海青感觉心慌得厉害,赶紧把儿子姚泽华叫来:“如果妈妈有什么意外,你就拨打120,再敲邻居家的门……”姚泽华至今记得,妈妈当时的叮嘱里,没有提爸爸一个字。
“跟他说有什么用呢?”这是很多军嫂的口头禅。其实,每当家里遇到大事难事急事,哪一位军嫂不想告诉自己的丈夫呢?
集团军后勤部助理员郭健随部队移防山西不久,妻子银双就接到父亲病危的消息。要不要叫上丈夫一起回家探望?那天,银双拨通了丈夫的电话。话到嘴边,却只说回家看望父亲,只字未提父亲的病情。她知道,大山那边,新营区百废待兴,郭健正是最忙的时候。
军嫂郝静坤和女儿
只有平安字,因君一语传。恐添离人泪,不敢说相思。集团军政治部干事杜一飞的妻子郝静坤,怀孕两个月不幸流产。那些天,她一次次拿起手机,又一次次放下;一次次拨出丈夫的电话号码,又马上摁断。此时,她多想把丈夫叫到身边,趴在他肩头大哭一场。
分离骤然降临,哪一个军人不是给家里留下一摊子事儿?“我少一分打扰,他就多一分专注。”郝静坤说:“他这一走,看上去很多事儿我扛着。其实,这个家哪是我一个人在扛啊?”
面对记者,她讲出了这个家庭一年来发生的更多故事。杜一飞的爷爷是一名老军人,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听说孙儿所在的部队移防山西,孙媳妇这么多难处,身在老家的爷爷卷起铺盖,执意搬进了养老院。杜一飞的父母毅然荒弃农田、关掉经营5年的超市,到石家庄帮助儿子照顾家庭。
一场军队改革,搅动一家三代!这两天,听说记者来采访,杜一飞的父母托郝静坤带来一封信,信中写道:“国家好,家庭才好;军队好,军人才好。无论如何,我们一定克服一切困难,坚决支持他们的工作。”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一年,因为搬迁,集团军军史馆的资料被分散保存在各个旅团里。记者走进某旅史馆,那些历史深处的故事,依然熠熠生辉——
71年前,这支部队的战士王元春离开新婚的妻子于秀珍,从此转战大江南北,夫妻俩整整10年没有相见。于秀珍多次冒着炮火,带领群众推着独轮小车送衣送粮上前线、抢救伤员。
48年前,北疆战云密布,这支部队奉命从江南鱼米之乡移防塞北苦寒之地,仅用37小时,就将分布在苏沪一带的8个团收拢完毕,紧急开拔,所有的军嫂被抛在千里之外,没有一个拖后腿。
19年前,长江流域暴发特大洪水,这支部队紧急飞赴决口的九江大堤。为不让丈夫惦记,时任集团军工兵团道桥三连连长张国兴即将临产的妻子,提前做了剖腹产手术……
时空交错,今昔同辉。如今,改革大考不亚于战争的考验。军人家庭做后盾,强军目标方可期。正如那首专门写给军嫂的歌曲《妻子》中唱到的:“真正的军人,你扑向了风雨,我是你家中最平安的消息。”
一支军队的肩膀有多硬,军嫂的肩膀就有多硬!
军人的妻子很强大,军人的孩子早当家——
“部队培养了他,也锻炼了我”
部队移防这一年,营盘在变,留守的妻儿老小也在变。集团军干部赵崇发现,爱哭的妻子王博已经很久没在自己面前哭过了。
王博是独生女。谈恋爱的时候,赵崇说话嗓门大一些,她都会掉泪。赵崇随队西迁的那一天,怕伤心的王博并没有出现在送行的人群里。但她很快就感到,最痛的不是离别,而是身为军嫂独自当家、有事必须独自拿主意的艰难,一下子将她推向了生活的风口浪尖。
丈夫离开不久,王博发现自己怀孕了。“我俩已经有一个儿子,早就想要二胎,最好再生个‘小棉袄’,要是平日里,不知该有多高兴。”王博说着流下了泪。去年5月,儿子意外摔伤骨裂。那段时间,她隔三差五带着孩子跑医院,儿子太小,哭闹,做X光、CT检查时,必须有妈妈守着。担心过多的辐射影响胎儿健康,她思前想后,还是决定做流产手术。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我对不起这个小生命。”此后很多个夜晚,王博总是想:“假如当时丈夫还在石家庄,这种事情就不会发生了。”如今面对记者,身为教师的王博讲出了心里话:“其实,军人的工作压力比军嫂大,带兵不比带孩子轻松,我们在家里带的是自己的孩子,他们带的是人家的孩子。这个区别我懂,我对你们哭,不能跟他哭……”
军嫂王进霞
“不能跟他哭”,需要一颗真正心疼丈夫的心。信息化处处长张锋利的妻子王进霞一开口,擦泪的纸巾已经湿了好几张。那年,她遭遇车祸,差点瘫痪。然而,正在参加演习的张锋利按规定不能使用手机。“我伤成这样,他却失联了!”委屈,伤心,王进霞心里充满了怨恨。20多天后,丈夫回来了。“哎呀,我一看见他满脸胡子、又黑又瘦,心一下子就软了。谁让自己嫁给了这个男人呢?”
军嫂李辛平的女儿展示爸爸的军功章
“男人的价值,是做女人做不了的事儿!”回想起这些年走过的风风雨雨,侦察连士官汪伟的妻子李辛平对分居的酸楚渐渐释然了,心里多了身为军嫂特有的骄傲。
这一年,李辛平见证了丈夫成长的足迹——南京、南昌、北京、许昌、确山……汪伟参与的大项军事任务接连不断,连获“无人机专业技术能手”“特种射击教练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年底顺利晋升三级军士长。最让她开心的,是女儿翻看爸爸的荣誉证书时,竟然提出新学期要和爸爸比谁拿的奖状多。
军嫂冯雪
军嫂冯雪,也为丈夫梁明道喝彩。这一年,身为侦察处处长的丈夫负责组织备战2016年澳大利亚国际陆军轻武器技能大赛集训。结果,由第27集团军神枪手组成的我陆军射击代表队,取得了35金、54银、7铜的优异成绩,在21支各国参赛队中,名列作战部队抽组参赛队第一。
“部队培养了他,也锻炼了我。”军嫂王海青打开家里的保险柜,拿出她和丈夫获得的8枚立功奖章,这是夫妻俩互相帮助、比翼齐飞的见证。近几年,因为单位改制,王海青的工作岗位多次调整,幸亏有丈夫支持,她才能很快适应新岗位。
“国家在改革,军队也在改革。尽管有痛苦,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没有发展。”王海青对丈夫承诺:“现在轮到部队改革了,我会像你支持我那样支持你。”她们一家,被评为河北省省直机关“情系国防好家庭”。
军人的妻子很强大,军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一年,郭健8岁的女儿郭雅鑫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帮妈妈打扫卫生;柴龙军11岁的女儿柴嘉云,已经会做六七样菜,获得的6个奖状也是班里最多;姚晓红正在上高中的儿子明确了志愿,考军校,成为一名军人……
一个家庭、两座城市,一支部队、两座营盘。当“一”拆成了“二”,军人、军嫂、军娃的成长也在不知不觉间提速了。
今后,流动是常态,离别是常事——
“他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一声命令,千人千车迈过太行山!
然而,地上的山好迈,心里的山难迈。改革方兴未艾,下一声命令,会在什么时候到来?官兵们在关注,军嫂们也在谛听。
这几天,集团军机关的两个举动引起了记者注意——
一个是一部反映第27集团军发展历程的纪录片正在紧张修改,另一个是集团军机关部门领导代表本部门对下一步改革表态发言。
虽然没有人道破,但大家心里明白。“脖子以下”的改革开始了,这里的军人们将何去何从,暂时还没有答案。
常言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今却是“流水的营盘铁打的兵”。随着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深入推进,可以预见,将有更多的部队从一个营盘走向另一个营盘,更多的官兵从一个岗位走向另一个岗位,也会有更多的军人家庭面临诸多的“不确定”。
“爸爸,你不会脱军装吧?”那天,面对儿子的提问,侦察处处长梁明道愣了好一阵儿——下一步的事情,谁能预料呢?
“军人都有两个家。脱了军装,回到地方,自己的家就团圆了,但和部队的家就永别了。”改革关头,舍与得的天平最难平衡。集团军党委进行思想摸底时,梁明道和妻子冯雪一起征求母亲的意见。老母亲说:“在部队一天,咱就好好干一天。你们都要听组织的,妈也听。”
是啊,改革大潮中,听从那一声号令的,岂止是军人自己?
——“他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军嫂彭晓萌忘不了与家人的两次长谈。
第一次,是她决定嫁给侦察连连长刘磊之前。彭晓萌的爷爷也是一名老兵,部队几次换防,奶奶跟着爷爷奔波半生。奶奶喜欢刘磊,也心疼晓萌:“奶奶是怎么过来的,孩子你都知道。不要看他穿着军装很帅,一旦和他结婚,你就要一个人把这个家料理好。”这一点,彭晓萌觉得自己做到了。
第二次,是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消息传来。这一次,丈夫或许还要走得更远。“你要随时准备好,放弃现在的工作,跟着他把这个家打包带走。”妈妈的提醒,反而让彭晓萌心里少了犹豫,多了笃定。她告诉记者:“我和刘磊商量好了,他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吴健看妻子王菲访谈视频落泪
——“他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军嫂王菲是个孤儿,丈夫吴健是她的全部依恋。部队移防这一年,王菲最受不了两岁的儿子澄澄想爸爸。儿子手里无论拿着什么玩具,都会当成电话呼叫“爸爸”。开头永远是:“爸爸,你忙什么呢?能来我家住两天吗?”结束总是:“爸爸你忙吧,我在家等你。”王菲给儿子买来了《我的爸爸》《爸爸让你依靠》等很多图画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拉近父子的心。一段时间,关于军队改革的小道消息比较多,王菲觉得吴健心里有点飘,就安慰他:“别担心,你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他去哪里,我都等他!”
和别的军嫂不太一样,这些天,侦察连战士吴志雷的妻子梁艳盘算着自己的小日子。这几年,她和老公很节省,结婚时连婚戒都没买,却准备在石家庄买套大一点的房子。她说:“搬家太费钱了,不想再搬了,就想把这个家建得宽宽敞敞、漂漂亮亮的。他去哪里,我都等他;他啥时回来,啥时都舒服。”2015年底,吴志雷服役满12年,不忍妻子一个人受苦,打算放弃晋升四级军士长的机会,可妻子坚决不同意。其实,梁艳心里也在算另一笔账:“改革总会越改好啊,生活总会越变越好啊,不会和我们美好的愿望拧巴着。”
男人们走了,115名军嫂撑起另一座营盘。
说实话,这是一座残缺的营盘。但是,这也是一个钢铁的营盘。当部队大改革、大调整、大搬迁、大移防,当流动成为常态、离别成为常事,当军人们马不停蹄奔赴另外一个地方安营扎寨,他们留下的院落依然温馨,他们家中的灯火依然明亮。那是因为,他们的身后有她们,有那些痴痴凝望的目光,有那些柔情似水的守望,有那些深明大义的开朗,有那些挺拔自立的刚强。
春节到了,春天来了。让我们祝愿可爱可敬的军嫂们,正像该开的花儿,一定会开的。军队的明天会更好,军人的家庭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