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华时评:不能让中医亡于中药
新华社北京12月6日电 题:不能让中医亡于中药
新华社记者鹿永建、胡喆
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发布会上,有记者就“中医有可能毁在中药上”这一说法向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求证。王国强回答:“这句话确实不是危言耸听!”
在我国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之际,亟须破解中药面临的质量和资源困境,绝不能让中医亡于中药。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时代强音。与此同时,关于“中医可能亡于中药”的警钟也不断敲响。近年来,野生变家种,道地药材异地无序种植,种植过程中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土壤重金属超标等,都直接影响药材品质。
比如,中药材历来强调原产地,追求“道地”,异地种植必须三代药材疗效和原产地药材一致方可上市。但是一些地方只顾经济效益,中药材种植“随心所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问题解决起来既须统筹治理,又要只争朝夕。
药材质量关乎中医生死存亡,关乎民众用药安全。主管部门、种植和加工企业须严格遵循《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部署,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规范中药材产业发展。主管部门尤其应在三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建设中药材资源动态监测网络,构建中药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强化中药材主要产区资源监测保护;二是力促优质中药材的生态种植,从源头保证优质中药材生产;三是积极推进中药的标准化行动,系统构建中药标准化服务支撑体系。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中药不分家,是中医传统特色优势。种好药、产好药、造好药、用好药,是保障民众用药安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建设健康中国的必由之路。
相关阅读:
全国年诊疗人次达9.1亿、中医药工业总产值达7866亿元、传播至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机遇。6日,我国首次发布《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强调,要发挥中医药资源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原创优势,推动实现中医药健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白皮书指出,中医药具有重视整体、注重“平”与“和”、强调个体化、突出“治未病”以及使用简便等鲜明特点。“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悬壶济世”,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从宏观、系统、整体的角度揭示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从“麻沸散”到“青蒿素”,传统中医药学是民众治病祛疾、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中医药已成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和优秀的文化资源。”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目前中医药已形成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新格局。
“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到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20年)》将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
白皮书指出,通过坚持以人为本、中西医并重、辩证统一中医特色优势和现代科学技术,我国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疫情防治和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王国强说,独具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已建立,我国在中医药科学研究、产业化和标准化工作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
据了解,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开展的第四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结果显示,中医药被认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其影响力日益上升。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