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时间完成了4年课程学成后归国
彼时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不久,举步维艰,许多航天员训练所需的特殊环境要求只有加加林中心能提供。
吴杰和李庆龙像是两个怀揣秘密北行取经的人,用1年时间完成了4年课程,再运用一身所学返回自己的国家言传身教,很有些北雁南归衔枝筑巢的意味。
学满一年后,出生于1963年的吴杰获得了“联盟”号飞船指令长证书。拥有这张证书,意味着他有资格驾驶任何一艘“联盟”号飞船,完成所有职业航天员内心最为梦想的目标探索广袤的太空。
毫不夸张地说,当时身处俄罗斯的吴杰和李庆龙,是整个中国离飞天梦想最近的两个人,可以用4个字形容他俩当时的状态:蓄势待发。1998年1月,两人以航天员教练员和航天员的双重身份编入中国航天员大队。
不少人准备了30年却在载人航天启动时抱憾退休
在吴杰和李庆龙被派往俄罗斯学习之前的几年间,从1991年到1996年,航天发射经历了惊人的失败,有人讲是50%的成功率,载人航天到底搞不搞,敢不敢搞,在当时都是令决策者困惑的难题。
最终的结论是:航天医学工程系统被命名为航天员系统,为“921”工程7大系统之一。“921”工程作为载人航天工程历史上多番尝试的结果,终于取得成功,航天医学与工程研究所(简称“航医所”,后改名为航天员中心)随着工程上马可以公开招兵买马,壮大队伍。
从我国首个秘密载人航天工程“曙光号”到“921”,航医所中的多位工作人员见证了整个过程,为飞天的千古一梦做了长达30年的准备。当载人航天真正要开始启动的时候,他们却到了退休的年纪,许多人心有不甘,壮志挥泪。
吴杰以为自己的命运会有不同。他所说的“赶上了好时候”,是指他和他的队友们能参与到载人航天的实质发展阶段中来。如果把这个过程比作一场勇敢者游戏,那么这场游戏在骰子每一次的投注中都不可避免地产生出局者。
首批航天员14人零淘汰率但不是每人都有机会进入太空
我国首批航天员之所以招募人数为14名,是因为借鉴了美国和俄罗斯的航天员选拔经验,原则上航天员训练过程中淘汰率一般为50%。
2003年7月,在杨利伟首飞之前,14名航天员集体参加考核,这对他们来说相当于生死一战。考评委员会通过复核试卷、回放录像、计算训练5年多来的各项考试等级和训练成绩,综合各界意见,最后给每个航天员打出总分。
7月3日,评选结果揭晓:14名航天员全部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予以结业,并同时获得三级航天员资格。这意味着中国第一代航天员正式产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3个能够独立培养航天员的国家。并且,这个成绩还打破了世界航天界的一项纪录:中国航天员大队的训练,淘汰率为零。
任何美好的事物背面都难免有阴影。这样的成绩也暗示了另外一个事实:并不是每一名航天员都有执行飞行任务的机会。
20年光阴奉献给载人航天事业没上太空成遗憾
从1996年到2016年,是吴杰的个人年表中定位在中国航天员中心的20年。这20年间,他看着战友慢慢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号”,我国首批14名航天员中已经有8人的名字为公众所熟知,他们是: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刘旺、张晓光。其中聂海胜两次执行过飞行任务,景海鹏更是三度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