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买东西,啥时不再“好怕怕”?(3)

2016-11-04 08:22:49  人民日报    参与评论()人

“既然功能没差别,那还是要买便宜的。”吴海亮就交钱买下这一部。他拿到手机、插上卡后,却发现没信号。

一旁的导购提醒说,也许是商场内的信号不好,建议他到商场外面再试一下。直到此时,吴海亮才意识到这部手机可能有问题。

“退货!”吴海亮急了,而导购一下就变了脸:“想退货?没门!”一边说,一边招呼着隔壁柜台的导购,看样子要打人。

没办法,吴海亮只能“走为上”,暂时离开了卖场。事后,他委托朋友对手机进行了检查,发现根本不是新品,而是一部翻新的二手机。他打电话向相关部门反映,但都苦于拿不出票据,投诉石沉大海。

“按理说,这类大型电子专卖场该是工商、质检部门的重点检查对象,为啥翻新机还能当原装机卖?”吴海亮很纳闷,如果大型专卖场的手机质量都靠不住,那还能去哪里买?这种强买强卖,没有票据就不能维权了吗?

朱巍说,我国市场监管有两类值得警惕的异化趋势,一类是运动式监管执法,执行力度比欧美还严格,平常却异常宽松,对消费者投诉“爱答不理”;另一类是“虚假监管”,借监管之名,行地方保护主义之实。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市场监管体系仍呈“九龙治水”之态,工商部门负责流通领域,质检部门负责生产领域,食药监部门负责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品类。消费者碰到问题,该找谁都难以说清。加强部际协调、筑造监管合力,迫在眉睫。

刘俊海认为,重建消费信任,需要建立一套以消费者权益为导向的常态化全程监管体系。“以消费者权益为导向的一个重要标准,应促成消费者低成本、零成本维权,降低消费者的维权门槛,保护消费者惩罚性赔偿的请求权。维权有底气,消费者就不至于太焦虑,市场也能逐渐唤回失去的信任。”

首页上页123  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