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买东西,啥时不再“好怕怕”?(2)

2016-11-04 08:22:49  人民日报    参与评论()人

冒牌商品乱,花钱经常不放心

很多假冒商品游离于监管之外,有些可能都没达到最低的安全标准。如果任由这些商品随意销售,“劣币驱逐良币”,就会影响人们对整个市场上商品的消费信心

付军是广西南宁某事业单位的员工,今年“十一”期间,他去乡下的老家看望外公外婆。到了村口,付军在路边一家名叫“龙凤超市”的商店里买了一瓶“雪碧”,付完款就离开了。

“喝了几口,感觉跟平常喝的不太一样,定睛一看,真是‘吓坏宝宝’了。”付军有些哭笑不得,手里的饮料根本不是雪碧,而是“雷碧”!

吃饭时,付军提起这事,乡亲们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这种情况早就见怪不怪了。我们在村里超市很少买包装食品、饮料,因为假货劣货山寨货太多了,防不胜防,有时为了买一桶放心的食用油,甚至要坐两小时车专程跑一趟县城。”一位亲戚说。

回程时,付军又来到“龙凤超市”。这家超市的规模在附近算是较大的,但货架上商品的质量确实不敢恭维:不少食品超出保质期,却还在摆着销售;有的货品撕掉标签,连生产日期、生产厂家等都无从查询。

在农村、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甚至个别城市社区内部的商店,山寨货、过期货十分常见。从“蓝目亮”洗衣液到“汰洁”洗衣粉,从“奥利黑”饼干到“尹利”牛奶,从“康帅傅”方便面到“王老古”凉茶,山寨产品花样百出。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工商系统共查处商标违法案件3.07万件,案值5.01亿元,依法向司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164件。

随着电商快速发展,山寨商品从线下向线上蔓延。在一些电商平台上,出现了所谓的“工厂货”“无标货”。商家声称,这些产品和某些大牌商品都由同一个厂家生产,使用同样的材料和加工工艺,只不过没贴标签,所以价格相对便宜,但用着“绝对没有区别”。那么,买这些商品真能占到便宜吗?其实未必。朱巍说,这类商品游离于监管之外,质量高低难辨,有些可能都没达到最低的安全标准,如果任由这些商品随意销售,“劣币驱逐良币”,就会影响人们对整个市场上商品的消费信心。

“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电商是时候升级了。”朱巍说,中国电商走到了3.0阶段,不能再走扩张规模那种老路了。保护知识产权、重视商品品质才是未来的商机,才是真正的“互联网 ”。针对农村市场上的商品乱象,更要从生产源头把好关,有关部门应当强化管理责任,真正为维护消费者的健康站好岗、放好哨。

监管合力弱,个人维权太费劲

无论是运动式监管还是被动式抽检,都不可取。以消费者权益为导向的常态化全程监管,有利于重建消费信心,缓解信任焦虑

吴海亮今年大学毕业后,成为某银行金融市场部的新员工。他学的是经济学专业,自诩“精明理性”,买东西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商品的面积与可信度成正比,在大商场、大卖场购物,商品质量才可靠。”可是,最近去北京某电子商品大卖场买苹果手机的经历,让他对自己的“理论”没了信心。

当时,这家大卖场的导购拿出一部“崭新”的苹果手机,并反复强调,这部手机因为进货渠道不同,比苹果官方定价便宜1000元,但在通话、上网等功能上没任何差异。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