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复旦新闻系7913班举行毕业30周年聚会,焦扬参加了。“摘星手010”在微博上发布了聚会合照并感慨:“犹记老主任王中告诫的 两句话:宁做布鲁诺,不做姚文元。你们要改造社会,也要让社会改造你们。复旦赋予了我们正直和韧性,置身社会转型期的纷乱中,‘生活在别处’的某种超越的 气质。”
值得一提的是,焦扬与1999-2011年担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的秦绍德颇有相似之处:同是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生,曾在复旦内部从事学生工作,亦曾是上海新闻宣传系统的一员。
全国“首位省级政府新闻发言人”
在上海生活了37年,上海人给了焦扬以名字之外的诸多称谓:城市的女儿、上海的名片……更有说法是:上海有两朵市花,一朵是白玉兰,另一朵是焦扬。
自1986年起,焦扬在上海宣传系统历练长达26年。1997年,焦扬出任上海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此后在这一岗位上任职达11年之久。
在焦扬曾有的诸多身份中,关注度最高的“首位省级政府新闻发言人”,是当年那场非典“催生”出来的。2003年5-6月间,非典疫情暴发,“上海有 没有隐瞒非典人数”成为当时很多外国媒体的疑虑。焦扬临危受命,主持了8场防治非典例行新闻发布会,每周都与媒体记者见面。此外,上海市还通过卫生部邀请 世界卫生组织(WHO)官员到上海来检查。WHO提出不带记者,焦扬坚持要带国内外记者,并坚持WHO官员走到哪儿,记者就跟到哪儿。WHO组织用特有的 方法抽查医院后,感到非常满意,“上海是安全的”,焦扬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说的这句话,给所有上海人吃了定心丸。
2003年6月3日,时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长的杜家毫正式宣布上海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每两周举行一次新闻发布会,并指出如果有需要,还会临时增 加次数。目的是在上海努力营造公开、透明的信息环境,为中外媒体记者提供规范的新闻服务。焦扬由此成为上海市政府首批新闻发言人之一,也是全国省级政府首 位新闻发言人。
到2008年2月正式卸任,焦扬在任上海市新闻发言人的近5年时间里,成功应对了上海机动车管理、社保基金案、上海水污染、汤臣一品等众多棘手的重 大事件。在发言人制度上,她还开创性地推出了“首问负责制”“不向记者说无可奉告”等“铁律”,以自己独具的亲和力,赢得了外界的广泛尊重。
焦扬甚少接受采访, 但卸任前一年,她曾经出现在央视《新闻会客厅》节目中。和主持人李小萌的步步紧逼相比,焦扬显得朴实谦虚,她认为“女性新闻发言人要塑造良好的形象,拉近 政府和民众的距离,给人清新、易接近的感觉,即使工作繁忙,也常以不同造型示人”。 焦扬坦言自己喜欢淡色的、粉色系的衣服,过年的时候会穿一身红装,常常听取搞服装的朋友建议,但当工作繁忙时会比较偷懒,出席新闻发布会时干脆“借用上海 电视台新闻主持人的衣服”。
据《东方早报》前记者郑佳雯回忆,焦扬平易近人,永远镇定自若,很少用第一人称,总是刻意地想把自己掩藏在整个团队之后,口头禅是“我们的团队会帮你了解一下”,“这是一个有点非传统的官员,和新闻发言人这个制度一样,有一些新的气息”。
担任新闻发言人的5年时间里,焦扬把媒体称为“具有挑战性的朋友”,而媒体对她的印象则是“微笑,沉着,得体”。
焦扬称,如果给一个新闻发言人打分,准确是第一位的。假如语言生动幽默,可以在1后面加一个0,如果语言生动流畅,可以再加一个0,仪表堂堂,就再 加一个0,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准确,没有了准确,后面的一切就都是一个0。“新闻发言人要有大局意识、准确定位、诚实态度以及平和心态,最基本的底线就是诚 实和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