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走在模拟的火星土壤上,有什么样的脚感?

遥感卫星能做啥?“吉林一号”在太空给33所高校、8所初高中的学生拍摄毕业照;能为地里的庄稼进行病虫害的监测。

走在模拟的火星土壤上有着什么样的“脚感”?吉林大学的“土槽”实验室告诉你答案。

长春光机所为我国的光电设备制造了最大的“眼角膜”,中国光学发展史上许多个第一在这里诞生。

“一颗星”“一个实验室”“一束光”开始,来听听吉林这片科创热土上的故事。

在吉林省公主岭市的农田,玉米已经定浆,丰收在望。过去,人工防虫,费时费力,而且无法精准“对症下药”,而现在,一双“天空眼”让虫害无处遁形,它就是远在50万米高空的“吉林一号”卫星。

走在模拟的火星土壤上,有什么样的脚感?

根据用户需求,科研人员对“吉林一号”卫星发送指令,接收指令后,由100多颗卫星组成的卫星星座,可对监测地点实现每天35~37次重访

长光卫星数据中心三室副主任巩加龙:卫星数据经地面站传回信号之后,我们会对卫星数据里面的农作物光谱数据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农业气象的数据,做农作物的病虫害胁迫预警分析,用户就可以进行精准病虫害防控。

“吉林一号”卫星有一百五十多种应用,包含农、林、水利、生态环境监测、智慧城市建设等,在数据中心,这支全部由80后、90后组成的团队,主要研究如何将卫星与百姓生活联系起来,让商业遥感卫星为民所用。

走在模拟的火星土壤上,有什么样的脚感?

长光卫星市场三部产品经理杨凯乔:我们今年新拍摄了太空毕业照,利用“吉林一号”卫星,完成毕业生和太空的梦幻联动,现在我们已经为33所高校、8所初高中拍摄了毕业照。

吉大“土槽实验室”:体验火星脚感

吉林大学土槽实验室的红色土壤是模拟火星壤,土壤的原材料来自吉林靖宇和辉南的火山渣,科研团队成员不断尝试,经与国内航天科技相关部门的共同论证,建立了从火山岩到模拟火星壤的系列制备方法。

走在模拟的火星土壤上,有什么样的脚感?

走在模拟的火星土壤上到底是什么样的“脚感”,对于人类来说,可能与在地球的土壤上行走并没有太大区别,那星球车行走这样的土壤,又能否顺利通行呢?

走在模拟的火星土壤上,有什么样的脚感?

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博士生申彦:火星表面地形地貌复杂,天上一个动作我们要在地面上完成成千上万次的重复实验,为我们未来星球车在火星表面行驶提供一个参考。

走在模拟的火星土壤上,有什么样的脚感?

面向我国未来的月球、火星和小行星等深空探测任务,科研团队正不断求索未知,助力我国迈向辽阔的“星辰大海”。

给中国“千里眼”造最大“眼角膜”

无论是从地面仰望星空,还是从空间俯瞰大地,都离不开光学望远镜这个“眼睛”,如果把光学望远镜比作人类的“千里眼”,那么光学望远镜中的主反射镜就可以称之为“眼角膜”,在长春光机所的花园里摆放的是一面反射镜实验镜,它的口径达到了4米量级,成为世界上最大口径的碳化硅反射镜,然而历经八年时间研制、四次烧结试验已经成形的这个反射镜,却无法交付使用,原因就是镜面表层头发丝般的裂纹。

走在模拟的火星土壤上,有什么样的脚感?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光学集成制造中心副主任李龙响:4米碳化硅反射镜的打磨抛光精度,要求达到15纳米,甚至更高,这是全世界没有人啃下的“硬骨头”,但是我们就是要给中国的“千里眼”造出最大的“眼角膜”。

走在模拟的火星土壤上,有什么样的脚感?

在老一辈科学家科研精神的指引下,科研团队历经上万次实验,终于成功研制第五块镜坯,完成加工镀膜等工艺后,已应用在我国大型光电设备中。从受制于人到自立自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如今已全面掌握大口径反射镜制造的核心技术。

吉林长春被誉为新中国“光学的摇篮”,中国光学事业发展史上许多个“第一”在这里诞生,70多年来从深耕光学科研到布局光学产业,吉林一直向“光”而行。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