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草还有一种知识竞赛的玩法,众人聚在一起,一人报草名,其他人用手里的草对答,一旦有人被问住了,报草名的人就能获胜了。
悬艾
提到端午节,艾草是必不可少的角色。每到这天,古人都会在门楣上悬挂一捆艾草。这是因为它的香气可以驱虫祛病、辟邪祈福。心灵手巧的人们还会把艾草捆扎成人形、虎形、葫芦形各种花样。有的悬在床头,有的戴在身上,既美观又有益健康。
裹角黍
《端阳故事图》里还有一张《裹角黍》,也就是包粽子,画中有人在洗粽叶,有人在调理食材,分工合作效率高。
明清之前的粽子用的都是黍米,再用箛叶和五色丝线包裹成牛角的形状,因此叫作角黍。箛叶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除了黍米之外,人们也会把红豆、红枣等一起包裹进去。也不知道画里这家人包的是甜粽子还是咸粽子。
粽子的变迁
粽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汉代后粽子逐渐融入端午节,并与纪念屈原联系起来。咱们现在最常吃的糯米粽是在唐代成为了粽子界的主角,取代了以前黍米,人们形容粽子的用米“白莹如玉”。粽子的形状也出现了锥形、菱形等不同的形状。那历史长河里都出现了哪些粽子?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粽子的雏形“角黍”,主要用作祭祀。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糉”,解释为“芦叶裹米”,便是现代粽子的原型。
到了晋代,人们开始将各种食材包裹其中。比如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就叫“益智粽”。南北朝时期,粽子里出现了肉、板栗、红枣、赤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