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课间十分钟”不可或缺 “学生被圈养”亟待破解(2)

“课间十分钟”的理想状态:生有动力、师能安心

多年前,“课间十分钟”往往与欢声笑语、做游戏、踢毽子、跳皮筋等关联在一起。那个时代的课间完全属于学生,是热闹的课间,教师也得以放松休息;而今天很多学校的课间,是安静的课间,是教师紧绷神经、盯防学生的课间,是学生不敢大声说话、大步走动,背负心理压力的课间。这种变化不仅是时间的变迁,更是由空间和理念的变更所造成。很多学校尤其是城市学校的教学楼不再是低矮楼房甚至平房;现在的学生比他们的父母辈当年上学时物质条件更为优裕,自我意识更强,思想更为活跃,对教师而言管理难度更大;现在的家长也比他们父母辈当年做家长时对教育有更高的期待,从满足于孩子“有学上”升格为希望孩子“上好学”,这种心态转变,必然导致其对学校有更多的关注,更高的要求。这些时空和理念因素的变化,综合导致了现如今很多学校“课间圈养”生态的形成。对此,家长有看法,社会有意见,教师很无奈,学校很迷茫。

“课间十分钟”的理想状态,从学生角度而言,应是时间上不被挤占,保证充足十分钟;空间上不被约束,楼道、花园、操场等公共场所随意可去;安全上有底线保障,校园里有一定危险性的区域被物理隔离或软包处理等。从教师角度而言,应是安心地放松休息、静心地备课和批改作业,不必进班管理、在楼道监督学生。可放眼现实,当今很多学校因物理空间受限、学生管理难度加大、家长利益诉求多元,很难回到若干年前完全“放养”的课间生态。因此,笔者提议,探索营造一种安全有序、方式健康的新型“半圈半放”课间生态。

这种“半圈半放”生态下的“课间十分钟”有三个特征:一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教师通过设定一定内容主题,比如开展课间桌操、操场游戏,引导学生自我实施“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安排。二是动态为主、静态为辅。课间活动主要通过有组织的体育锻炼、身体游戏等方式开展,避免长时间静坐,以此让学生身体动起来、脑子活起来,达到舒缓身心的效果。国际上有临床研究表明:通过运动可以有效预防抑郁症,对于已经罹患抑郁症者,体育锻炼的效果好于心理咨询和吃药。三是鼓励探究、激发个性。课间活动应积极设计一些富有探究意味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微研学”,在探究中进行“微创造”,从而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保护和发展学生个性特点。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