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可见,如果没有金融行业的助推,只靠影片吸引资金无法形成大的电影工业,也形成不了电影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说,要解决电影“融资难”的问题,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完片担保”制度,尽快构建完整的财务体系、法务体系、工业体系,从政策层面加强资本对电影行业投融资的信心。
“拿出了适合当下的好作品,才会让投资者更有信心。”真乐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瑞芳建议,应该建立更长效的投融资机制。比如银行信贷、基金、机构直投,让投资人和制作人坐在一起沟通,寻找更多的合作方式。
可喜的是,今年电影主管部门在影片的备案、立项上,也恢复了原先20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再加上电影专项资金等有一定的减免,让大家坚定了信心,远离电影行业许久的资金也在跃跃欲试重回行业。中国电影基金会电影投融资发展专项基金主任朱玉卿表示,随着创作、投资、制作、发行、放映等各环节的全面恢复,电影市场加速回暖,行业信心再度高涨,电影产业也迎来发展新契机。
摆脱对“节假日效应”的依赖
“我们需要将目光关注到中小型影视制作公司,不能只看行业巨头。如果说在淡季票房市场也有这么好那就真的是好了。”中国青年剧作家导演向凯向记者表示,希望影视行业能有长期性战略政策来促进真正的复苏,让观众看到更多的好作品。
不过,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杜庆春看来,目前中小成本影片表现乏力,仍然是电影市场的短板。有很多中小成本影片,因为演员阵容不强、宣传经费不足等因素而被市场忽视。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目前一些现实题材中小成本影片温暖有余、锐度不足。相比竞争激烈的重要档期,日常观影需求并没有充分释放。中小成本影片从形式、题材、叙事到表演,都需要有更高追求,为观众提供其他产品替代不了的“影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