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月球发现的“嫦娥石”,到底有什么意义?

【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马俊】中国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9日联合宣布,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它被命名为“嫦娥石”。这代表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在中秋佳节来临之前,这份“来自月球的中秋礼物”引起网友们的热议。那么在月球发现新矿物在科学上到底有什么意义?《环球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月球发现的“嫦娥石”,到底有什么意义?

据介绍,由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发现的嫦娥石属于磷酸盐矿物,呈柱状晶体,存在于月球玄武岩颗粒中。2020年12月,中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后,多家中国科研单位就开始了月球样品研究工作。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第一批月球样品责任人黄志新研究员表示,“我们签订的协议规定,这50毫克中只能损耗20毫克。20毫克也就大概相当于1颗大点的米粒的重量,但是却包含大约20万个颗粒。”月壤颗粒的尺寸在1微米到150微米之间,小的不足人类头发直径的百分之一,大的也只有一根头发粗,“打一个喷嚏都会让它失去踪迹”。为此中国科学家们只能在显微镜下操作,使用针头小于0.5微米的纳米取样针,将月壤按分组规则一颗一颗地筛选。

月球发现的“嫦娥石”,到底有什么意义?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月球样品研究骨干李婷研究员介绍说,团队在对第一批月壤样品进行矿物学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其中一种磷酸盐矿物的稀土含量反常的高,这成为寻找月球新矿物的线索。按照国际矿物协会新矿物命名和分类委员会的规定,要发现一种新矿物,除了必须确认它的化学成分外,还需要确认它的晶体结构。但发现的疑似新矿物是一颗不足10微米的月壤颗粒,它和辉石交互共生在一起,无论实验手段还是后期的数据处理都没有办法把辉石剔除干净,因此一直没法获得理想的晶体结构数据。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