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美国打压阴影下,快速发展的中国半导体业如何破局(3)

▲半导体产业全球市场份额。图/新京报陈冬制图

挑战和机遇前所未有

在国外阴云密布的大背景下,我国半导体产业面临重重挑战和风险,最直接体现在我国产业分布不平衡、尖端产业短缺上。

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BCG)和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SIA)共同发布的报告,2020年我国的芯片设计在全球份额,电子设计自动化(EDA/IP)领域中国仅占3%,分立器件、模拟器件,以及其它类别的器件(DAO)领域占7%,在逻辑芯片与存储器芯片领域不足1%;晶圆制造方面,我国占比16%,不过基本属于中低端产品,与同期国际水平还存在2-3代的代差;在封装测试方面,我国占比38%;半导体材料方面,我国占比13%,但是在碳化硅、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发展上也落后于国际水平;在半导体设备方面,我国占比约为3%。

以荷兰企业阿斯麦(ASML)的高端光刻机为例,一位从事芯片研发二十多年,但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资深专家告诉新京智库,我国企业想要追平与之的技术代差,在整机上实现突破至少需要15年。

发展的过程需要海量的研发投入和不懈的创新。“这个过程挺痛苦”,一家北京地区进行芯片设计和封装的企业告诉新京智库,“我们芯片产品做出来了,测试设备又买不到。”

除了“卡脖子”对我国自主创新造成的阻碍,全球半导体市场还存在芯片产能,尤其是中低端芯片产能过剩的隐忧。

据“芯思想”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里全球扩产项目超过40个,总额达到千亿美元规模。而日渐高企的全球通货通胀以及消费者和企业支出疲软,有可能导致芯片终端需求放缓。

今年1月份起,联电等芯片巨头,摩根士丹利、IC Insights等行业咨询机构开始表达对于市场供过于求趋势的担忧。库存风险意味着产品流入市场创造收入和税收的生命线被阻断,我国大量中低端芯片制造企业对此尤其敏感,值得警惕。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