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生育率低,和房价、教育等经济问题有多大关系?

上周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明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思路更是引发热议。

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上述楼市调控的信号有何深意?未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会有什么新动向?

另外,观察者网注意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要求,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

此前,我国多地陆续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比如上海将生育假由30天延长到60天。根据相关法律,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难产等情况适当延长。这也就意味着,上海女职工的产假与生育假相加,生育期间,可有158天假期。

然而,很多年轻人反映,房价高、教育成本高、养不起才是不敢生、不想生的重要原因。

经济学家如何看待这一问题?为此,观察者网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前副所长丁一凡、深圳市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院长向松祚。

一起来听听他们的观点。

生育率低,和房价、教育等经济问题有多大关系?

【采访/观察者网王慧】

观察者网:这次会议一方面仍然提出了“房住不炒”的定位,但是又和前几年不同,出现了“商品房”三字,具体提法是“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该如何理解这种变化?因应当下房地产市场的状况,这种变化对未来一年房地产行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张燕生:“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其实就是讲商品房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点是满足需求,第二点是提高质量,第三点是深化改革。

深化改革涉及到土地制度、劳动力制度、资本制度、技术制度、信息制度等多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对房地产市场特别重要,因为房地产市场要拿地、雇工、投资,还要推动技术创新等等。比如说,现在很多房地产商开始使用建筑机器人,追求数字化、智慧社区。

我认为涉及房地产更重要的表述是“保障房”,“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居者有其屋是人的基本权利。不是说有钱人才买房子的,老百姓也需要。如果一个城市的房子达到20万一平,那恐怕不是一般人住得起的。年轻人、实体经济的从业人员、科技创新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都住得起吗?如果他们都住不起,都因此离开这座城市,那么这座城市就失去了未来和希望。

从发达国家的楼市调控经验来看,通过房产税、赠与税、遗产税等提高商品房保有环节成本,可以有效达到平抑房价之效。中国的现代化在房地产领域,很大程度上和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相同,所以未来楼市调控应该向保有环节倾斜。但是商品市场的长效机制是个长期过程,明年还是以稳为主,一个健康的房地产市场是最重要的。

生育率低,和房价、教育等经济问题有多大关系?

图源:国家统计局

丁一凡:前一段时间,房地产市场上涨地很快,很多人的工资收入跟不上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所以大家抱怨。后来政府就出台了经济适用房、保障房等相关政策。

前些年,保障房按照硬性规定被推进,比如说每年每个地方必须要建多少保障房。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确实需要保障房,但小城市可能就不需要了,一些小城市现在由于保障房太多了,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不少问题。

首先,保障房需要当地政府的财政补贴,补着补着可能补不起了。而且很多小城市发现,在保障房过剩的情况下,它们价格本来就不高的商品房卖不出去。所以解决住房的问题不能“一刀切”,要像扶贫一样,讲究精准、精细,每个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都不同,所以要“一城一策”。

我认为,现在的房地产市场足够了,我们要把存货动员起来,而不是拼命地再去盖房子,实际上没有那么多需求。中国人均住房水平已经超过了欧洲的许多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现在人口也不怎么增长,没有人口还不断盖房子的话,房地产市场今年不危机,过两年也一定危机。

向松祚:我认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没有本质的变化,我想根本的方向是8个字,就是“房住不炒、控制风险”。

“房住不炒”就是要控制房价继续被投机炒作,现在看来,明年出现这一风险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现在人们的预期已经改变了,现在很多人不会再相信炒房还能赚钱。

实际上,最近几个月的房价整体出现下降态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就是确保刚需,确保基本的住房需求得到满足。

我认为未来几年,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麻烦是房价大幅度下降,也就是一些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所引发的非常严重的冲击。尤其是一些房地产企业的高负债,我认为这个金融风险是今天面临的最大挑战。平稳的化解该风险,确实需要综合施策。

生育率低,和房价、教育等经济问题有多大关系?

图源:国家统计局

观察者网:会议提出,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此前,我国多地陆续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比如上海将生育假由30天延长到60天,但是很多年轻人反应,房价高、教育成本高、养不起才是不敢生、不想生的重要原因,对此您怎么看?有没有可能推出更多更具实效的政策?

张燕生:我觉得中国人的不缺生育意愿,缺的是生育保障。保障政策搞好了,生育问题就解决了。比如说,保障房、夫妻产假都要和生育政策相配合。另外,现在婴幼产品的价格过高,像奶粉、尿不湿、幼儿园等等都很贵,大家筋疲力尽,当然生育意愿低。我认为,这些都可以向公益的方向发展,解决好了自然生育率就高了。

说到底这是个资本问题,资本生产奶粉、办教育是为了挣钱,让资本进来了,那就是谁生孩子谁被资本剥削,所以我认为这一方面应该非盈利。凡是和婴幼相关的,包括吃、住、教育、看护、医疗,全部公益。非盈利应该是生育政策的最重要立足点,不能拿生育挣钱,这是一个最起码的底线。

丁一凡:现在很多人觉得解决了房价问题就解决了生育问题,我不这么认为,房价高当然对生育有一定影响,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我认为现在的生活方式、家庭观念和之前不一样了,所以生育观念就不一样了,就不愿意生孩子了。这不是中国独有的,全世界都这样,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先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和人口负增长的状态。随着城市化率提高,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对私有生活、对自己生活状态的追求在提高,生育意愿自然就下来了。

现在要提高生育率不容易,需要多管齐下,协调很多政策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生育政策涉及到很多问题,需要总体考虑,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需要把生育政策和生产率、生产规模、财政设计等相关问题放在一起统筹安排,找解决办法,而不是怎么刺激个人生孩子,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向松祚:我认为,养孩子的成本上升、教育住房太贵,不是出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从日本、德国、新加坡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即使住房和教育都免费,政府还对生孩子提供很好的补贴,但生育率还是不高。日本的社会福利很好,教育、医疗也都免费,他们为什么还是不想生孩子?德国连上大学都不要钱,但出生率也很低。

大家对出生率的下降要有一个长远而冷静的认识,不要觉得生育率下降就像天要塌下来的样子,把中国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往这上面靠,这是不对的。现在中国有14亿人口,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现在中国只有10亿人口,不是照样可以生活?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心理的变化,很多年轻人不选择结婚,也不选择生孩子。这不是经济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愿意生孩子的都是高收入群体。所以,生育率下降是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相关的问题。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

推荐阅读

军事

  • 宋忠平谈2025年国际局势前瞻 应对挑战与机遇并存

  • 博主:美军方为何接连攻击马斯克 动了五角大楼的蛋糕

  • 收到金正恩新年贺信,普京信心满满,定下2025年新目标

  • 专家谈中国高超音速宽域飞行器 阶段性成果显著

  • 记者:特朗普阵营内斗已白热化 权力争斗凶险万分

  • 牛弹琴:2025世界将面临10大挑战 疾风骤雨来临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