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专访中科院大气所刘毅:实现碳中和不应只关注减排(2)

具体来说,我国西南地区固碳贡献最大,每年创造3.5亿吨碳汇,占全国陆地碳汇的31.5%。同时,东北地区在夏季也有很强的碳汇创造能力,每年平均创造0.5亿吨碳汇,占全国的4.5%。这也是我国近40年来恢复天然森林植被、加强人工林培育的巨大投入取得的成果。

新京报:与以往相比,此次的“天空地一体化”研究方法有何不同?

刘毅:国际常用的碳汇研究方法有两种,以往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实地测量,需要在样地内进行实地观测、测量,估算出森林、沼泽、草地等不同土地类型的碳排放量和吸收量。这种收集碳汇数据的方法好处是测量准确、过程清楚,但工作量大,有的地方会遗漏,因为不可能把山林中的每棵树都测量到。

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碳卫星测量大气浓度。碳卫星上搭载高光谱二氧化碳监测仪、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等主要载荷,观测数据再经过地面处理生成大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吸收光谱图。

卫星105分钟绕地球转一圈儿,可以实现全球的覆盖,全球都可以采用卫星进行观测,有统一的标准。因此,用卫星探测加地面探测结合,即“天空地一体化”观测,是国际上正在兴起、即将大规模推开的观测评估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卫星探测二氧化碳浓度的精度要比探测气溶胶的精度高一至两个数量级,探测气溶胶精度达到15%就够了,但二氧化碳要达到0.5%。因为如果精度不高,和地面探测相比就没有优势。由于第一代卫星主要用于提高精度,因此覆盖率比较低,大概每天只能覆盖地表的1%-2%,所以数据较少。一颗卫星覆盖宽度为10-18公里,如果覆盖宽度增加20倍变成300公里左右,那么六颗卫星就可以形成效果非常好的全球覆盖,可以比较准确算出人类排放和生态系统吸收量。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