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0.7%,扭转了上半年下降局面。
如果说面对第一季度GDP增速-6.8%,大家的情绪是理解,第二季度的3.2%,情绪是振奋。
那第三季度4.9%的最新增速,该怎么看。
无外乎两个维度。
从全球看,世界经济低迷,疫情还未结束,大家如何共渡危机?
跟自己比,中国似乎快要恢复到原有水平。下一步,我们自己的后劲又在哪里?
谭主还是老习惯,跟来自中央党校、清华、北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等机构的10位经济学家聊了聊。
谭主全程看了国家统计局的发布会,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首次”。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货物进出口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疫情的不确定性;多国央行都采取了非常规的刺激政策;部分国家一意孤行阻碍全球化。
就说疫情最严重的美国。
▲3143个县中,仅有4个县保持零病例,“第三波”疫情高峰已经来临
在全球几近停摆的特殊时间点,中国产能发挥了供给全球的作用。
透过这个数据,一些产能转移的传言不攻自破,甚至还有不少订单回流。
几天前的商务部媒体沟通会上,就有人提到:有些本来在印度生产的纺织订单转移到中国生产,这导致国内不少服装制造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的5月份。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告诉谭主:
“我们的出口不是占别人的便宜,不是把别人的工作抢来,而是在别人无法生产的时候,我们生产,为世界作贡献。”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去年因为美国挑起贸易战,中国已经不是美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但今年4月份开始,中国又重新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此外,今年中国对东盟、欧盟和日本的进出口均保持增长,中欧班列在前9月已超去年全年总量。
服务全球的生产能力背后,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和产业链完整的大型经济体。
但正像许多经济学家提醒的那样,目前的出口优势,只是短期的替代效应。
人类一定会战胜疫情,全球生产终会恢复。
中国经济的后劲,还在别处。
让我们先把目光放得更长,看看现在的经济到底处在何种水平。
这是最近七个季度的经济数据,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经济正在靠近一条水平线。
这条水平线是什么?
谭主最近看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的一篇文章,文中有一句与此相关的表述:
中国的制造业凭借规模效益和成本效应在全世界具有明显优势,但因为成本上升和外部竞争压力加大,自身正在出现报酬递减。
解决的办法正是创新。
从第三季度经济数据看,一些变化正在发生。
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5.9%、4.7%。
前三季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8.2%、14.7%。
尽管增长强劲,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现在,对制造业的投资依然不及房地产和基建投资。
正向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二驾马车——投资,主力仍然是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杨光普也给了这样一句提示:
我们要更多从中国的长远考虑,中国的内需发展出来,可以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
有心人可能会注意到,今年外商投资中国的速度在提高。
就看9月份,全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5.1%,连续6个月实现增长。与此同时,摩根、高盛、贝莱德等外资金融机构动作频频,纷纷加大了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力度。
他们看好的正是中国经济的前景和内需潜力。
这背后自然也离不开中国金融政策的调整,持续提高开放程度,分享发展红利,在今年疫情影响的背景下意义尤其特殊。
外资的到来也有助于产生“鲇鱼效应”,促进要素资源配置向正确的方向流动,让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的双循环更加高效和精准。
中国,依旧是那片大海。
且听,东风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