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环境严峻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乘势而上,巩固扩大经济复苏成果?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怎样发挥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做好当前经济工作?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传递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和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发展的重要信号。
我国宏观调控理念更加成熟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践证明,我国宏观调控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是对“逆周期调节”的完善和升级。“逆周期调节”在对冲周期性因素冲击、平抑各种短期经济波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将进一步丰富并深化宏观调控的内涵,也意味着我国宏观调控理念更加成熟,手段和工具更加丰富。
之所以强调“跨周期”,是因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必须从持久战角度加以认识。这主要体现在三个“仍然”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必须坚持持久战思维,对党领导下的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有坚定信心,对将面临的各种风险考验有战略定力,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熊丽)
经济政策需攥指成拳聚合力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国加大了宏观政策应对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值得关注的是,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取得了明显成效。
例如,强化疫情防控物资保障重点企业资金支持,人民银行通过专项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提供优惠利率信贷支持,中央财政按企业实际获得贷款利率的50%给予贴息。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发力,优惠资金精准用于疫情防控,6600多家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受益,企业实际平均融资成本为1.23%,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效助力。
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需要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力度。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等宏观政策直接作用领域有所不同,但这些政策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关联和影响,关系十分密切。做好“六稳”“六保”、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各方面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健全协调机制,加强协调配合,提高政策有效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出集成效应。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落实好“保居民就业”任务,不仅要落实好就业政策,还需要财政、货币等其他宏观政策协同发力。特别是要加大对促进就业的投入力度,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等,支持企业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加强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服务,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与此同时,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推动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推动稳企业保就业。
攥指成拳聚合力。宏观经济政策要进一步协调配合、落地见效,助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曾金华)
补短板锻长板一个都不能少
“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这是中央首次提出“锻长板”。从字面上看,“补短板”,就是把中国经济在产业链上的弱项补上来,“锻长板”则是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支持等举措,把一部分具有较好基础的产业环节转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