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的描写还有很多,总之,《纽约时报》用了三分之一左右的篇幅,从各个角度描写新疆少数民族人民的就业行为是“被迫”的。
明明就业培训是多数西方国家都曾开展过的促进就业的常规措施。但到了新疆,就变成了“强制”、“逼迫”就业。
另外,《纽约时报》的这篇报道中,还出现了新闻媒体最为忌讳的事实性错误。
文章中提到新疆所谓的“教化营”关押了100多万维吾尔人和哈萨克人。事实上,外交部的声明和记者的专访早已证明“教化营”和所谓的“关押”是子虚乌有,而“100多万”的数字也被证伪。
美国独立新闻网站“灰色地带”近日公布了一则报告,内容指出:
新疆拘留上百万维吾尔人的结论主要基于两个十分可疑的研究。
可疑之处在哪?一是这一骇人听闻的数字,由一个名为“中国人权捍卫者网络”的组织通过对8个人的采访得出。二是调查发现这一数据源于一家与东突有密切关系的土耳其媒体“Istiqlal TV”。
没有官方证实、没有具体核算,仅通过几个采访和一个不可信任的数据源,《纽约时报》等西方媒体就采用了这个“100多万”的数字,在多篇文章中反复用来抨击中国。
连网友都看不下去如此明显的事实错误,调侃道:
“不知道西方媒体对100万人的概念有没有认知?一所监狱容纳1000人,那就需要1000所监狱来关押维族同胞。新疆约有80个县级行政单位,每个县城需要建立12所监狱,新疆表示自己太难了!”
对《纽约时报》的类似伎俩,曾长期驻美的CGTN记者王冠并不陌生,他通过分析美国宣传系统词汇选用特征,发现美方把“新疆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叫做“集中营”,把“香港暴徒”称为“支持民主的示威者”(pro-democracy demonstrators)。却在一些事件中把“平民死伤”(civilians killed)称作“附带损伤”(collateral damage)。对此类行径,王冠评论道:
“美国媒体用这种名词构建和偷换概念的方式,将这些价值判断和是非曲直,非常潜移默化的植入民众认知。”
把不利于自身的事件冷处理、轻处理,通过文本上套用容易引起公众正面印象的词汇格式,偷换概念,来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这是西方媒体的惯有套路。
在一系列使用“春秋笔法”抹黑中国的涉疆报道中,《纽约时报》等一众西方媒体实际上还是在借助建构名词、偷换概念、模糊事实的方式来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这本质还是赤裸裸的意识形态霸权。
真相+真相=假象
这就是西方媒体的专业性?
让人感到讽刺的是,《纽约时报》标榜自己是严肃刊物的代表,所谓“客观、平衡、真实”的口号也常被其挂在嘴边。
但如今在涉华问题上,《纽约时报》却一再被政治倾向蒙蔽了双眼,将曾经引以为傲的专业性忘得一干二净,亲手毁掉了自己的立身之本。
在此次关于新疆劳工的报道中,《纽约时报》多次提及中国脱贫攻坚的决心:
“2018年发布的一项计划要求,到2020年底,要让维吾尔族聚居的南疆最贫困地区的10万人就业。”
但《纽约时报》却将中国脱贫攻坚的目标与新疆工厂的描绘组合在一起,给人以“中国为了脱贫攻坚,压迫新疆劳工”的错觉,营造出中国为达目标不择手段的荒诞语境。
这样嫁接与新闻事件无关的事实以形成“真相+真相=假象”结果的报道方式,在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中并不少见。
例如在英国货柜车藏尸事件的报道中,美联社在叙述警方认为死者为中国籍的猜测后,就接着写中国的国庆庆祝活动:北京此前举行盛大的国庆庆典,以庆祝其从亚洲贫穷大国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两个事实本毫无关联,美联社却以一出熟练的移花接木,暗示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为什么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就和进步的时候,仍有中国公民通过这种极端而危险的方式离开中国?”
这便是这些自称奉行新闻专业主义的西方媒体干出来的“专业”的事——“专业”嫁接毫无关联的新闻背景、营造全新的新闻语境、以暗渡陈仓的方式传递蔑视中国的倾向。
对此,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涂凌波认为:
“西方传媒及其新闻工作者,在报道与中国相关的问题时,普遍对中国有着认知偏见或误解,而且往往将这一刻板成见直接或间接地融入到新闻报道中。造成的后果就是:推断性事实比证实了的事实更常见诸报道;简单的新闻事实常常被复杂化、政治化、意识形态化。”
当这些自称客观、真实、平衡的西方媒体拿组合出来的“真相”来欺骗全球受众、以达到政治目的时,早已背离了自身的责任,也揭开了所谓专业主义的虚伪面具。
如果《纽约时报》们还珍视自己的专业性,那么请睁开眼睛直视真相,给新疆一个道歉!
原标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驳斥《纽约时报》涉疆虚假报道《纽约时报》11月16日报道称,获取所谓内部文件并诬蔑抹黑中国新疆的反恐和去极端化工作。
原标题:66人在纽约时报总部前抗议被捕:要求媒体报道将“气候变化”换个词[文/观察者网 王慧]周六(22日),一群环保组织抗议者在《纽约时报》总部大楼前发起抗议,要求该报关注气候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