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又一波“强行黑” 《纽约时报》欠新疆一个道歉

又一波“强行黑” 《纽约时报》欠新疆一个道歉
2020-01-03 08:19:27 央视网

原标题:又一波“强行黑”《纽约时报》欠新疆一个道歉

翻看最近的《纽约时报》,谭主有个直观感受,这份报纸已经快办成“中国时报”了。

12月底连续数天,《纽约时报》以中国为题发表评论,甚至放在头版显著位置。新疆议题,自然是他们舍不得放过的“好题材”。

在1月1日《纽约时报》中文网首页的显眼位置,多条关于新疆的报道占据了极大的版面:“聚焦中国新疆劳工项目”、“新疆镇压行动中的维吾尔族儿童”……

像之前声称拿到“拘禁营”内部文件一样,最近开始拿劳工和儿童说事,同样没有事实,只有故事。

套路不新鲜。编故事的人,也是同一个。

作者劣迹斑斑

《纽约时报》关于新疆的报道,基本出自同一个记者之手,储百亮。

储百亮是何许人也?在《纽约时报》官网的介绍中,他是一名报道中国的记者,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他曾是路透社的记者。此前,他也在《泰晤士报》北京分社学习中文。

又一波“强行黑” 《纽约时报》欠新疆一个道歉

2012年,储百亮离开了他长期供职的路透社,但因离任手续没有及时报备,而新雇佣他的《纽约时报》又没有去中国外交部申请签证延期,导致其驻京记者的申请不符合中方规定,签证延期被拒,进入不了中国。

然而,本是个人和机构不熟悉中国规章制度而导致的麻烦,却被西方不少反华势力曲解成中国政府对他的打压,储百亮的形象顿时“高大”起来。

也许是因为这种曲解有利于营造他“民主斗士”的形象,他和《纽约时报》都从未澄清过西方舆论对他经历的“签证事件”的不实猜测。

有了“被打压”的光环,2018年,储百亮开始大张旗鼓地在涉疆议题上抹黑中国。《纽约时报》中文网有据可查的第一条有关于新疆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的报道,就出自储百亮之手。

这条新闻里,他只是采访了几个居住在中国以外地区、自称曾是“被拘禁者”的采访对象,就轻易得出中国正在拘捕大量穆斯林的错误结论。

这正是《纽约时报》一贯的做法。

《纽约时报》此前也报道过所谓“教培中心的学员被无限期关押”的新闻,但CGTN记者王冠走访了喀什当地,却遇到了不少从教培中心结业的学员。

《纽约时报》当时还报道了主题为“海外维族人要求公开失踪亲属下落”的文章,综合此类外媒消息,实际上都表达了一个意思——“培训结束后,许多维吾尔人杳无音讯”。

而王冠发现,这也是无稽之谈,他通过喀什当地政府,核实了西方流传的所谓“维吾尔人失踪名单”上的100多人,最后查出,除了部分人是由于消息不全无法查询或因为犯罪被逮捕外,剩下的人都在正常生活,而其中许多人根本没进过教培中心。

对一个工作了20多年的记者来说,多信源平衡报道应该是基本常识,如果核心事实不明,就应该采取多方声音,而储百亮所作的许多关于涉疆问题的报道,在事实不清晰的基础上,却有意减少或者选择性忽视中国官方的澄清。

在2019年7月的一篇报道中,他大量采纳了西方人权组织、美国政府以及一些疑似“东突”倾向的观察人士的涉疆言论,而只给了中国官方澄清很小的版面。

这次所谓镇压西方儿童、劳工的报道,依然是错漏百出,手法老套。

“春秋笔法”

来仔细看看这位作者最近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涉疆报道《中国如何将新疆穆斯林少数民族改造为工人大军》,果然是一如既往的“强行黑”。

该文开头提到的喀什属于南疆三地州之一,曾是一个深度贫困兼失业率高发的地区。根据新疆自治区发改委经济研究院的数据,2012年,三地州劳动力的平均就业率仅为41.84%,小一半的劳动力没有工作。

常理而言,如果一个劳动力没有工作,他(她)就会失去收入来源,也丧失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而近年来,中国政府的一系列扶贫攻坚、促进就业政策实施后,喀什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了2018年的2.4%。人均收入大幅提升,人民生活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而面对这样的事实,《纽约时报》是怎么写的呢?请看下图↓

又一波“强行黑” 《纽约时报》欠新疆一个道歉

在《纽约时报》的描述中,几乎没提新疆人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准的上升,而是将就业培训描述成“强迫”的劳动:

“在当局‘压力’下,贫穷的农民、小商贩和工作年龄的闲散村民要参加数周或数月的培训和灌输课程,然后被分配去制衣、制鞋、扫街或其他工作。”

又一波“强行黑” 《纽约时报》欠新疆一个道歉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