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决战脱贫攻坚 共进小康社会——写在第六个国家扶贫日之际(2)

决战脱贫攻坚 共进小康社会——写在第六个国家扶贫日之际(2)
2019-10-17 14:35:30 新华社

在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1952年入党的老党员陈德忠说,当年党领导人民干革命、建边区、打日本鬼子,今天党领导人民脱贫攻坚,派干部、给资金、送科技、帮项目,同样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在的好日子。

在甘肃省渭源县元古堆村,村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脱贫不忘总书记,致富感谢共产党”。质朴的话语展现的是党在农村更加巩固的执政基础。2013年以来,元古堆村新发展的党员大多是“80后”的年轻人,这是改革开放后好些年没有过的。

“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盛赞中国减贫事业。

攻坚的力量——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决战脱贫攻坚 共进小康社会——写在第六个国家扶贫日之际

拼版照片:上图为2016年11月拍摄的脱贫前的青海互助县班彦村村貌(新华社记者吴刚摄)。下图为2019年9月拍摄的互助县班彦新村村貌(新华社记者张宏祥摄)。新华社发

“咋能想到我们会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村民吕有荣,经常站在山头俯瞰新村,有时感觉像在做梦。

“班彦”,土族语言中的意思是“富裕幸福的地方”。但是,直到2015年,这个地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小山村,全村近6成农户是贫困户。

山大沟深,苦寒穷困,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怎么办?

2016年底,部分村民陆续整体搬迁到山下的班彦新村。

决战脱贫攻坚 共进小康社会——写在第六个国家扶贫日之际

青海互助县班彦新村村民在盘绣园内制作盘绣(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张宏祥摄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可脱贫,能致富。村民们搞起特色种植养殖、民族特色手工艺和乡村旅游接待等产业,2018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91元,村民告别了之前阻碍摆脱贫困的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务工难和娶亲难。

班彦村的变迁,只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助力脱贫奔小康的缩影。

“十三五”期间,我国计划易地搬迁1000万左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到去年底已完成870万贫困人口的搬迁建设任务,今年剩余任务将全部完成。

越是在深度贫困地区,防返贫与脱贫同样重要。疾病是很多深度贫困地区致贫和返贫的主要原因,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是防止老百姓因病返贫的重要保障。

安徽金寨大湾村的周秀凤是麻利精明的山里女人,可一家子病人让她喘不过气:父亲2002年因为胃癌去世,母亲冠心病、高血压,女儿慢性骨髓炎。

其实不只是她家,由于地处深山,2014年村里贫困户中因病因残致贫的高达71%,很多家庭“辛辛苦苦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

找准病根,对症下药。在上级党委和政府帮助下,村里充分利用各方面政策资源,逐步建立了多层次的医疗帮扶机制。

“生活一度像挑一百斤的担子,如今帮扶有了,肩上像是轻松了七八十斤”,“一个月上门三五次,送来医生送来药”,周秀凤说健康扶贫送来的更是对未来的希望。没了后顾之忧的周秀凤如今在村里合作社打工,有了稳定收入,脱贫基础更牢固。

决战脱贫攻坚 共进小康社会——写在第六个国家扶贫日之际

拼版照片:上图为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孩子们走在放学路上(2019年5月10日摄);下图为弄勇村弄顶屯的孩子们扛着生活用具爬悬梯回家(2012年7月4日摄)。这几年,弄勇村修通了多条通屯公路。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