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该机构还邀请中国代表团共进早餐,让中美双方导演和电影人有机会交流。中美电影节的规模也从早期的不到10部电影参展,到现在每年有500部作品参展。
苏彦韬说,这种改变,说明几十年来中国电影在好莱坞、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很大提升。这种影响力的背后,是稳定成长的、已能够平视美国的中国电影市场,以及中国文化在国际地位上的提升,已经达到了中美文化互鉴、文明对话的高度。
让两种文化彼此理解、交流、尊重,苏彦韬说,这是他最原始的动力。
一段从欧亚铁路开始的东欧往事
上海市侨联海外委员、斯洛伐克上海联谊会会长汪甲华则有着一段特殊的“东欧往事”。在改革开放后的“出国潮”中,汪甲华选择了东欧国家斯洛伐克。
汪甲华与斯洛伐克残奥会主席(右)的合影本人供图
九十年代初的欧洲刚刚经历了剧变。汪甲华向东方网·纵相新闻回忆道,当时他坐火车到莫斯科,再转车去斯洛伐克,沿途的每一个火车站都在等待中国列车来换东西,甚至连一包餐巾纸都可以换物、换钱。
在震惊于当地物资之匮乏的同时,汪甲华看到了中国和东欧两地贸易的互补性,发现了不少商机。在斯洛伐克经商多年,汪甲华也发现,在当地商界和政界,许多人有和中国来往的需求。
去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汪甲华牵线将斯洛伐克科技公司研发的“会飞的汽车”带到了进博会上,这项酷炫的发明在上海滩轰动一时。
首届进博会上,斯洛伐克研制的会飞的汽车图源:视觉中国
汪甲华坦言,几乎每次回国都能看到家乡的变化,而他身边的老外们也都惊叹于“中国速度”。在他的理解中,“中国速度”的秘诀在于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
当年出国时那个一无所有的青年,在海外打拼多年后逐渐站稳了脚跟,同时也目睹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汪甲华说,他一直相信:假以时日,中国一定会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
“中国飞船飞多高,华侨的头就能抬多高”
自1999年起,上海海外联谊会副会长、美国上海商会会长朱元忠已组织了超过20次美国参众两院以及联邦议员的赴华交流。
朱元忠观礼70周年阅兵及群众游行本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