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雪龙2”号将首航 中国“双龙探极”时代将来临(2)

“雪龙2”号将首航 中国“双龙探极”时代将来临(2)
2019-07-11 09:00:13 央视

极地科考硕果

依托“雪龙”号开展的南大洋和北冰洋重点海域的科学考察,取得了重要科技成果。在科学研究领域,通过现场船基/冰基观测、潜标/冰浮标长期观测、航空和卫星遥感观测以及样品的采集与分析,揭示了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制,阐明了北极航道的海冰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发现了关键水团与环流的长期变化特征,解释了冰间湖的发展与变化过程;掌握了北冰洋和南大洋的碳循环过程,揭示了北冰洋酸化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事实与趋势;弄清了重点海域的生物多样性特征以及对环境快速变化的响应特征;揭示了北极高纬度冰盖与低纬度过程对北极的影响,以及南极底层水形成速率的长周期变化特征对海洋深部碳存储的影响,为认知极地、保护极地和利用极地作出了积极贡献。

“雪龙2”号将首航 中国“双龙探极”时代将来临

在技术研发应用领域,在南大洋西风带海域成功布放中国首套监测浮标,经受住了当地恶劣海况的考验,释放并回收中国自主研制的极地无缆水下机器人。成功在北极北欧海布放直径为6米的大型海洋浮标,研发了海—冰—气无人冰站观测系统并在北冰洋中心区成功布放和应用,而水文和生化综合潜标已得到长期应用,初步构建了南、北极重点海域的长期监测体系。

在环境评估领域,在中国第5次和第8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雪龙”号分别试航东北航道、中央以及西北航道,获取了大范围的基础环境资料,为中国认知北极、北极航道适航性评估、助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依托“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价”专项,对南极陆地、南大洋和北冰洋环境进行了系统评估,为后续极地环境快速变化评估与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雪龙”号在南极的人道主义援助方面也作出了贡献。2013年12月25日至2014年1月7日,正在南极实施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的“雪龙”号参与了载有74人的俄罗斯科考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脱困工作。2014年3月22日至30日,刚刚完成科考任务、原计划停靠澳大利亚佩斯港进行休整的“雪龙”号还参与了南印度洋的马航MH370搜寻工作。

开启“双龙探极”时代

2019年1月19日,“雪龙”号在执行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任务期间,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区航行期间因受浓雾影响,与冰山低速碰撞,除船艏桅杆及部分舷墙受损外,无人员受伤,各项设备运行正常,并于3月12日安全回到上海。好在“雪龙”号马上就不再形单影只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破冰能力更强、探测手段更为先进的“雪龙2”号将于近期交付,今年计划前往南极进行试航,开展破冰性能测试、科考设备试验,力助中国的极地海洋科考再上一个新台阶。

“雪龙2”号是中国第4艘极地科考船,也是我国自主建造的首艘极地科考破冰船,总长约122.5米,设计排水量近1.4万吨。

“雪龙2”号是国际上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破冰能力为PC3级;具备在2~3节船速连续破1.5米冰加0.2米积雪的能力,艉部破冰可突破20米冰脊,是一艘能满足无限航区航行和作业的先进船舶。该船配备有深水多波束测深仪、中浅水多波束测深仪、深海浅剖仪、鱼探仪、侧向声呐等声学设备,温盐深剖面仪、240道地震探测系统等探测设备,以及多联网、22米长柱状沉积取样器等采样设备,可满足多学科探测和采样需求。船舯设有160平方米的月池车间,并设有一个3.2米×3.2米的月池及CTD收放系统,用于在完全冰区或恶劣海况下的CTD作业。配备有第一和第二通用实验室、物理实验室、低温实验室等实验平台;实验室采用柔性设计,主实验室地板均布地脚螺栓,实验台可根据不同的航次任务进行灵活布置。

“雪龙2”号将首航 中国“双龙探极”时代将来临

相比“雪龙”号,“雪龙2”号可以显著提升中国的极地海洋科考能力:配备船内通海的方形月池系统,温盐深剖面仪等科考设备可在月池中收放,确保“雪龙2”号可以在海冰密集海域或恶劣海况下作业,从而极大拓展考察区域;破冰能力增强、甲板设备抗低温性能以及保温设计,可以把原来仅限夏季的考察延展至春季和秋季,有利于系统掌握极地海洋的变化规律;配备了深水和中浅水多波束系统、海洋地震勘探系统、深海浅地层剖面等一整套海底探测设备,弥补了中国在极地海底地形和基础构造精细化测量领域的短板;配备DP2定位系统,能够在精准的定位下进行调查作业,避免船体受风和流的影响而漂移,提高作业精度;配备了包括二氧化碳分压在内的多参数走航观测系统,可以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获取相关的观测数据。

2019年是《南极条约》签署60周年,也是中国南极考察35周年和北极考察20周年。以2016年10月南极罗斯海海洋保护区的设立和2018年10月《预防中北冰洋不管制公海渔业协定》签署为标志,保护极地生态环境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各国均在大力加强科学考察,为南、北极国际治理提供关键科技支撑。

中国极地考察平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目前拥有“两船六站”、位居国际前列的规模,同时,研究成果居极地考察第二方阵的前列。可以相信,随着南、北极考察“双龙探极”时代的开启,中国必将为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和极地治理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微信号“雪龙探极”

(责任编辑:孙启浩 CN037)
关键词: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