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在美做研究的华人,如何才能避免“被间谍”?(3)

2019-04-29 08:28:13      参与评论()人

美国绝大多数纯学术研究一般没有过多的限制。在得州某高校工作的陈博士研究领域是数学,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大多数研究本来就是为了推进学术发展,为公众服务,我们都会把成果分享出来,也愿意增加自己在学术界的名声和影响力”。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农业研究的赵博士也表达了相同观点。受访的几名研究员都对华裔员工涉泄密一事有所耳闻,但表示自己并未因是中国人就受到防备和歧视。在一家学术机构工作的陆博士说,解雇事件在美国影响虽大,但也只是个案。日常工作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仍然可以争取到信赖和机会。

但是,学术研究中也存在特定需要注意的敏感专业和保密项目。陈博士表示,他在校时的研究虽然是公开的,但他曾经连续3年在美国国家实验室实习,那里的保密非常严格,“不能对公众开放使用,也绝对不能以任何形式传播出去”。他告诉记者,近些年来,美国国家实验室的政策有愈发收紧的趋势,“明显感到外国人进入越来越难,我们的专业圈子相对较小,很希望多吸收一些外来人才,但后两年在那里实习时,发现我原来的外籍上司都被调走了”。

要从自身防止“泄密”,许多在美国实习过或进过研究所的中国学生都有经验。曾在华盛顿一家非政府扶贫组织实习的李常(化名)对记者说,他们在整理数据时常遇到标明“非完整数据”“非最终版本”字眼的文件,“虽然没有实打实写上‘Confidential(机密)’,但实际上就是暂时不能公开的”。一些对英语用语不够敏感的国际学生,很可能就没认识这个问题。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习生物化学的周同学也表示,有时特定的实验报告没有最终完善前,一般也不会公开,“这既有保密方面的问题,也是一种对正确的实验结果负责的态度”。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