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我国又一“神器”:它来了,海底便有了“路”(3)

2019-04-26 08:40:42  科技日报    参与评论()人

以往整平作业大多都在30米或者40米深的水下操作,而深中通道的整平作业则需要在50米深的水下操作,“一航津平2”桩腿总长75米,可根据水深工况环境接长至95米,桩腿越长,对桩腿控制、参数测量、异常情况监测以及施工经验的要求就越高。

“你可别小看这小小的10多米,它的变化就好比在自行车轮子下又加了一个轮子,一下子从骑车变成耍杂技了。”中交一航局科学技术部总经理李增军介绍,为了保证在50米深水下作业,“一航津平2”桩腿直径接近3米,是“津平1”的一倍多,同时监控系统将会与施工过程同步,出现问题后立即就能纠正,保障施工质量。

相比起来,宽度的增加给整平作业带来的利远大于弊。“只要克服结构变形的难题以后,加宽的船体就非常有优势了。它可以使工程速度加快,加上船上各项设备的运行速度也被提高了,工期就被大大缩短。”李增军说。

“一航津平2”可在18小时左右完成一个碎石机床铺设作业,165米长标准管碎石基床分4个船位可以整平完成,每个船位作业时间为18小时,单个标准管节基床所需时间约为3—4天,与之相比,“津平1”在港珠澳大桥沉管施工时,180米长标准管碎石基床则需要分7个船位整平完成,耗时7到12天。

速度快了,随之带来的是精度的提高。“耗时越短,沉积的淤泥会越少,最后的工程质量受到的影响就小了。”李增军提到,他们还使用GPS进行静态测量,解决了动态测量带来的精度差的问题,动态部分则使用光学仪器进行测量,最终将整平精度控制在正负40毫米以内。

船舶“大脑”突破封锁自主可控

除了硬件外,上海振华重工还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了施工管理系统的国产化。

此前“津平1”服役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时,其核心的施工管理系统引进自日本,中方不仅需要高价引进,还处处受到掣肘。

关键词: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