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经》中这样纪录了小孔成像:“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墨经》里记载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而这正是现代照相技术原理的起源。
命名“墨子号”正是对这颗“世界首发”卫星的最好定义。“墨子是目前据文献记载第一个通过科学实验验证光线沿直线传播的科学家。从某种意义上,他也是第一个提出牛顿第一定律的人。”潘建伟说。
遭遇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
潘建伟领导的中国量子通信团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在这当中他们遭遇了怎样的技术难题?
潘建伟曾介绍,在量子通信技术的研发过程中,首先要面对的是制备单个光量子的技术难题。他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来解释这一关键技术的难度:一个普通的15瓦左右的灯泡每秒钟辐射出的光量子个数可达百亿亿个,想要实现单个光量子的制备就如同在这百亿亿个光量子发射出来的瞬间捕捉到其中的某一个,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潘建伟院士演示实用化量子通信产品进行远距离保密通话。新华社发
另一个难题是单光子的探测。单个光子已经是光能量的最小单元,能量是非常微弱的,需要发展出非常精密和高效的单光子探测技术。具备了单个光量子的制备和探测能力后,才能够实现安全的量子通信。这仅仅指的是地面上的量子通信,而要实现量子卫星与地面的星地通信难度更可想而知。
▲工作人员调试超冷原子光晶格平台的激光伺服系统。 新华社发
> 中国日报网12月14日电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选择告别城市,回归乡村。他们怀揣着振兴乡村的梦想,来到广阔的农村创业,致力发展有机农业和保护自然环境
2018“汉语桥—美国校长访华之旅”成员在北京语言大学进行课堂体验。(北京语言大学供图) “我们来做一个测试,在座的访华团成员会用中文说‘谢谢’‘中国’‘再见’吗……非常好,恭喜大家通过测试
新华社北京11月21日电 特写:中国“核司令”,并未远行…… 新华社记者于晓泉 11月21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 程开甲同志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中,告别者依依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