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报道就贺建奎的实验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外围采访,并透露一些关键性信息:例如多名中外科学家对这项实验的批评或者(少数)支持,贺建奎本人所具有的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身份,以及为项目提供伦理审查申请的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
专访发布的时间点卡得也很巧——25日,贺建奎才刚刚向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编辑峰会的组织者之一透露了此事。而美联社“在早些时候对他做了专访。”
小锐查阅发现,至少在26日中午之前,“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相关新闻还被定义为即将刷屏世界的“最牛新闻”。
但随着话题热度的上升,情势从下午开始急转直下:消息的确刷屏了,但却是以不断“反转”的方式。
26日下午,相关各方就“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作出回应。(制图/小锐)
在那份被广为转发的联合反对声明中,122位科学家指出,贺建奎的所谓研究,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形同虚设。而直接进行人体实验,只能用“疯狂”来形容。
“对于在现阶段不经严格伦理和安全性审查,贸然尝试做可遗传的人体胚胎基因编辑的任何尝试,我们作为生物医学科研工作者,坚决反对!!!强烈谴责!!!”声明说。
26日晚上,舆论热度进一步延烧之下,国家卫健委发出声明表示:对“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事宜高度重视,立即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调查核实,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和科学原则,依法依规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
争议
舆论风暴眼中的贺建奎本人,至今没有现身。
但无论是在昨天下午其团队更新的多份视频,还是在美联社的采访中,贺建奎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我知道会有争议,但我愿意为有需要的家庭接受指责。”
而据美联社报道,在首例试验中,共有7对“有需要”的夫妇接受了胚胎修改。
“我感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不仅仅是创造第一,还是制造一个榜样。”贺建奎说。
但他同时表示:接下来,社会会决定下一步怎么做。
贺建奎接受美联社采访
值得注意的是,美联社提到,著名遗传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乔治·丘奇为基因编辑对抗艾滋病的实验作出辩护:“我认为这是合理的。尤其是癌症正成为当前公共卫生主要的、不断增长的威胁。”
支撑丘奇观点的论据在于,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来编辑基因,即通过CRISPR工具对DNA进行操作,以提供所需的基因或禁用导致问题的基因。
而贺建奎本人更宣称,实验“首要考虑了安全性”,所编辑的基因也正是目前被研究得最为透彻的CCR5,他甚至将此次基因编辑形容为“一种类似于疫苗的疾病预防”。
但据英国科学期刊《自然》介绍,目前基因编辑实验仅用于针对少数严重疾病的研究,而很显然,编辑精子、卵子或者胚胎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科学界一直担心,一旦界限打破,终有一天这项技术会被用作其他途径,例如增强智商、优化基因等。这样一来,整个社会的既有秩序和公平都将被颠覆。
对此目前科学界公认的观点是:在针对新生儿癌症的有效对抗措施中,基因编辑手段因其不可预测性而被视为非必要选项。
科技日报11月27日消息,基因编辑再次成为舆论风暴的中心,26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对媒体宣称:一对基因经过修改的双胞胎已于11月诞生,基因编辑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2015年4月,世界上第一例对人类胚胎基因的编辑修改由中国科学家完成。中山大学教授黄军就发表论文,宣布利用CRISPR-Cas9技术试图修改人类胚胎中的一个致病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