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外合资高端医疗“越来越接地气”
引入国际先进技术理念,资本“嫁接”形成专科特色,定位对接外籍本土双重市场
探索多元化办医格局,上海中外合资举办医疗机构正经历新一轮发展。日前,上海首家三级医院规模综合性中外合资医院——上海嘉会国际医院在徐汇区漕河泾区域正式开诊;去年9月,日本独资外资医院——上海永远幸妇科医院落户外高桥正式运营;新虹桥医学园区内,与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密切合作的泰和诚肿瘤医院已在规划蓝图上……
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9月底,全市社会医疗机构总数达2200家,社会医疗机构核定床位数2.1万张,占全市医疗机构核定床位总数的17%。作为社会办医中的高端医疗服务探索,中外合资医疗机构占比虽有限,却肩负重要使命:引入高端服务管理理念,提供高品质、多层次服务。中外合资医疗机构在沪发展如何?海外医疗品牌的输入,为本土办医格局带来怎样变化?
初衷:引入国际先进技术理念
中外合资医疗机构最早于1990年落户上海,近年来,为促进社会医疗机构发展,本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社会医疗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社会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工作的通知》《关于促进本市国际医学园内医疗机构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以此优化社会医疗机构发展环境。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邬惊雷表示,“上海支持社会办医,构筑多元化办医格局,既符合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和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又满足国内外人士多样化、多层次的就医需求,也有利于引入国际先进医疗技术和理念,促进不同类型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从而提升上海整体的医疗服务水平。”
包括中外合资医疗机构在内的社会办医,审批权限在不断试点、改革。市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底,本市着手设计在浦东新区试点:将医疗机构设置等7项许可项目下放浦东新区,减少审批层级,大幅缩短审批时间跨度,节省成本,方便当事人;同时开展“营利性医疗机构设置审批”的“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发布医疗机构设置指引清单,以此增加医疗机构审批的透明度,提高审批效能。迄今,浦东新区区域内执业中的中外合资医院共3家、门诊部2家。
政策红利引来市场呼应。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闫东方介绍:经过一段时间沉淀,如今,本市已形成一批以高端服务为特征的国际化社会医疗机构。例如,上海和睦家医院、禾新医院、德达医院等。值得关注的是,相比以往“小打小闹”的门诊部,资本嫁接专科技术,成为中外合资医疗机构探索的新趋势。
亮点:资本“嫁接”专科特色
“相比以往,如今社会办医的政策更透明更公开、也更积极。”闫东方说,“综观有影响力的中外合资医疗机构品牌,办院特点与理念具有雷同之处,即提供以人为本服务、同时走专科特色道路。”
位于青浦的德达医院,建院以JCI标准建设,定位心脏疑难杂症诊治。医院由道斯资本投资,知名心脏专家孙立忠教授担任医疗院长。
目前,医院还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脏中心建立合作,实现跨国、跨学科的诊疗模式。刚开业不久的上海嘉会国际医院,也是类似模式。据悉,医院于2011年中美经贸合作论坛上正式立项,并获得挚信资本投资。医院同时与美国最大教学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达成长期战略合作,未来,肿瘤诊治将是其发展重点,同时引入“全然关怀、与癌共舞”的生存期治疗新理念。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医政管理处副处长俞步青介绍,中德合资上海阿特蒙医院,也已纳入规划;阿特蒙集团在德国本土运营8家医院、5家养老机构,在骨科与心血管疾病领域保持欧洲一流水平。上海阿特蒙医院预计将于明年10月试运行。
成熟的管理经验、科学的流程规范,先进的服务理念,堪称中外合资医疗机构的优势。上海嘉会国际医院首席执行官葛丰介绍,医院明确每次接诊必须与患者交流不少于15分钟,这样才能对病情有全面了解和判断,避免过度或不足医疗。此外,医院其他的医疗服务流程标准也与麻省总医院接轨、确保符合国际标准。
定位:对接外籍本土双重市场
顶着“高大上”光环的中外合资医疗机构,在上海发展也需时日沉淀。业内人士透露,一些中外合资医疗机构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就医人数并不多。可喜的是,更多中外医疗机构已不再局限于本土高端人群、外籍来华人士的初始定位,设定更亲民诊疗价格、牵手三级公立医院、吸引更多群体,成为一种全新尝试。这与上海当前办医市场的实际需求不谋而合。浦东新区卫计委主任范金成说,“随着医疗市场的发展,我们希望一方面引进国际高端医疗技术与服务理念,一方面满足不断增长的上海本土与外籍人士医疗健康需求。”
目前,嘉会国际医院定价方式参照商业医保机制,报相关部门审批核准制定,在商业保险管理体系的等级评定中,医院属于“非昂贵医院”。嘉会国际医院门诊费、药费等领域定价与三级公立医院特需基本一致。以全科门诊为例,诊费视病情复杂程度,集中在300元、500元、800元三档;同时接入30余种国内外商业保险,未来或将尝试部分对接本地医保。还未建成的上海阿特蒙医院,也决定尝试在价格上“看齐”公立医院,并尝试覆盖自贸区内3万余外籍人士与周边地区本地居民;医院除引入各国各类商业保险外,还将试水计划纳入本地医保、吸引更多本土人群。此外,阿特蒙医院还考虑试点单病种定额付费(DRGs)系统,即事先锁定某一种疾病的收费总额,超出医疗部分在符合相关条件下由医院承担。至于已来沪多年的禾新医院,“磨成粉状”的儿童用药、少排队的便捷,也变成不少周遭居民就诊的选择。
上海阿特蒙医院首席执行官浦一佳直言,“骨科手术需要大量医用耗材,在公立医院实际操作中,这也是一笔大开销。未来通过享受自贸区关税优惠等政策,医院可以通过无经销商环节降低成本耗材,患者可节省近一半的耗材费用。”俞步青对此解释,“公立医院尚未落实的改革措施,在中外合资医疗机构这块‘试验田’有了更多施展空间,如此也可积累丰富经验供公立医院借鉴。”
蓝图:高端现代医疗服务雏形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放开,上海中外合资医疗机构的发展,还有很多潜在空间。”闫东方告诉记者。当前,上海正重点建设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并通过整合优质社会资本和国际、国内优质医疗资源,开设医疗机构,提供高端医疗服务,在全市形成高端现代医疗服务业雏形。
市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内,已引进10家高端医院、1家康复医疗机构、3家医疗科研机构、22家医学检验所和2所医学院校,总投资200亿元。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一期)规划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也已启动一期规划区域内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建设了1家医技中心,引进了1家综合性医院和6家特色专科医院,总投资约100亿元,并经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委评审列入全国首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的规划蓝图上,泰和诚肿瘤医院等国际医疗品牌已入驻,医院定位国内乃至亚洲地区领先的肿瘤专科医院,未来,医院计划引进国内外先进治疗方法、医疗流程、管理手段。
让外籍医生更安心地在沪工作,是中外合资医疗机构的一大共同诉求。迄今,嘉会国际医院已先后筛选出近30位符合标准的外籍医师入职(累计输送600余人次医护人员赴美培训),阿特蒙医院也将引入约20名德国骨科领域专家(外籍医师占比20%,未来将提升至30%至40%)。浦一佳表示,根据目前《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暂行管理办法》,在外国取得合法行医权的外籍医师,应邀、应聘或申请来华从事不超过一年期限的临床诊断、治疗业务活动,“越来越多的外籍医师来沪,如果能适当延长注册有效期,方便外籍医师在华行医,现实困难便会迎刃而解,施展舞台也将更加广阔。”(记者顾泳黄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