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寿命是评价人口健康水平的重点指标。在我国,一直将期望寿命作为国家五年规划的考核指标之一,今年初,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在2015年基础上提高1岁,超过77.3岁;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到2030年,我国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0岁。
作为首善之都的北京,人均期望寿命又是多少?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卫计委了解到,2016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为82.03岁,首次超过82岁,高于全球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80.8岁)。在全球,仅次于冰岛、日本、瑞士等13个国家和地区。
从2000年到2016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增加了4.57岁。寿命增长的背后,哪些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
北京市疾控中心负责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的测算工作,中心业务办副主任于建平告诉记者,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增长,主要归因于中老年人死亡率的下降。与此相对,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占北京地区全部死因的72.3%,已成为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胁,慢性病控制是提高北京市居民期望寿命的关键。这意味着,不管在老年人医养结合,还是在控烟、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卫生系统都要作出大量工作。
■焦点
北京如何实现期望寿命83.4岁?
北京市最新出台的《“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北京人均期望寿命要超过83.4岁。
如何顺利“长出”1.37岁?近日,记者采访北京市卫计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他介绍了北京市公共卫生系统近年来在防控慢病、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公众健康素养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及接下来将迎接的挑战。
【举措1控烟】
将实施戒烟门诊分级管理
2015年6月1日,北京出台史上最严“控烟令”,明确所有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室内区域及公共交通工具禁止吸烟。
两年来,控烟工作取得成效,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所提供的数据显示,控烟一年半,北京烟民从420万减少到400万,而从2015年6月到今年8月底,共有21.7万户次单位被监督检查,4722人因违法吸烟受到处罚,各类场所控烟总体合格率,由一开始的77%提高到93%左右。合格率较高的前三位分别是医疗机构(97.7%)、学校(96.4%)、宾馆(95.7%),餐饮单位仍是最低(64.7%)
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所党委副书记王本进介绍,小餐饮、包厢、写字楼内卫生间等地,由于较为私密,监管困难,必须做到社会共治。对此,卫生监督部门已组织数次集体约谈,召集屡不合格的餐饮企业、写字楼等单位,要求其加强管理。
高小俊介绍,除控烟外,未来,北京还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戒烟服务。在戒烟门诊方面,将加强规范化建设,实施戒烟门诊分级管理,为不同戒烟需求者提供咨询、行为干预和药物治疗等服务。在北京医疗机构普通门诊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将提供简短戒烟干预服务,推广戒烟提示系统。到2030年,北京将构建专业戒烟门诊、戒烟热线、临床简短戒烟干预三位一体的戒烟服务体系,成人吸烟率由2014年的21.2%下降至17%以内。
【举措2慢病防控】
将对慢性病实施综合防控
急性传染病令人闻之色变,慢性病的“威力”似乎就要逊色不少,然而,后者早已取代前者,成为居民死亡的更重要原因。
于建平透露,随着社会发展,北京市居民疾病谱和死亡模式发生了明显变化,急性传染病死亡率由解放初期的首位下降到2016年的第10位,取而代之的是各类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北京市卫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居于北京市户籍居民主要死亡原因的前四名。
高小俊介绍,针对此,北京开设了一系列免费筛查工作。自2010年起,北京在全市范围内对45岁以上常驻居民中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免费筛查和干预项目,几年来累计筛查38万余人,筛查出高危人群8.2万余人,高危检出率约21.6%;8年来,共完成292万人次的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检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4549例,乳腺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262例。
下一步,北京将对慢性病实施综合防控,基本实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预全覆盖,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此外,还将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质量。
到2020年,北京市级慢性病防治示范区覆盖率将达到100%,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化诊疗管理率达到80%,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0%,重大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过早死亡率控制在10.5%左右。到2030年,有效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使得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化诊疗管理率达到85%,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低于9.9%。
【举措3推进健康生活】
疏解腾退空间改建健身场
北京市卫计委主任雷海潮介绍,2015年,北京市居民健康素养为28%,在全国排首位,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世界卫生组织跨国全球研究证明,生活方式对个人健康影响占比高达60%,而卫生服务等环境因素仅占25%。
推进健康生活方式,北京从2014年开始,在中小学启动“营”在校园行动,传播慢病防控与健康生活知识。同年首次发布北京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研究结果,提倡居民关注生命质量。相比2008年,北京市居民健康素养比例提高14%,居民每日食盐摄入量从13.4克下降至8.98克。
高小俊表示,下一步,北京会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教师职前教育、在职培训。国民营养计划也将实施,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并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
同时,北京还将鼓励和支持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闲置资源,以及非首都功能疏解腾退空间,改造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免费开放或给予优惠。
到2020年,北京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0%以上,人均每日食盐、食用油摄入量控制在8.5克和33克以内。203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5%以上,人均每日食盐、食用油摄入量持续下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率2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