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所在的电工班组,负责电缆接线,100根电缆在经验丰富的电工师傅手里,3个小时就能装完,但这个速度已经是他们的极限。要想更快,单靠人的技能提升,已经不大可能。
《经济半小时》记者发现,在安装完电缆之后,李浩和同事们开始安装制动导管,这原本是钳工班组的工作,现在两个班组合并,由一个班组连续承担两道工序,至少省下了30分钟的交接时间。把能够搭配起来的工序,调整到同一个工位中,实现无缝衔接,正创造出新的中国速度。
今天15道工序省出的将近4个小时,都留给了眼前这道工序,铺地板。这是车辆总装最费时的一个环节。
以前因为不能精准控制每个生产环节,往往将铺地板的工序排到白天进行,但等待地板胶晾干要16小时,意味着一个完整的工作日就要被耽误。
而现在,可以把这道工序精准控制在下班之前开始,利用晚上的时间晾干地板,第二天,后序工作可以正常进行,丝毫不会被耽误。
中国速度,可以拼技能,但不能靠加班,靠人海战术,苦熬出来。为昆明制造的地铁,正以平均每2天生产1列的速度完成。这是中车创造的新的中国速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你中国必须在前沿技术上,有自己的自主创新,而且是自立的,不受国外控制的自主创新,否则,中国梦是做不出来的。
近几年,中车的飞速发展,不仅满足了国内高铁建设的庞大需求,作为中国一张民族工业的名片,正在走出国门服务全球。
城市化是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铁路,连接着大都市与新兴城镇。在这个3000万人口的国家中,轨道交通需求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长。未来五年,马来西亚的轨道交通运输能力,需要再提高一倍。
马来西亚虽然有2000多公里的铁路网,但时速最多跑到60到80公里,原因是这条轨道还是100多年前英国人在这里修建的,普通车辆根本跑不快。想提速,但又不想大动干戈换轨道,马来西亚政府找到了中国中车。
吉隆坡中车维保公司工程师谢得禄:这轨道以前是英殖民地用的轨道,轨距只有一米,正常轨道的是1.435米。
这辆动车组,就是中车专为马来西亚的米轨,量身定制的。
谢得禄:实际运行速度是120公里/小时,这个速度在马来西亚是相当快了,我们经常和马来西亚华人聊天,了解到他们对我们的车是非常满意的,因为大大缩短了他们城距。
在中车制造基地,又一辆轻轨车辆下线了。全年生产突破100节车厢,这标志着马来西亚的轨道交通车辆制造能力,迈入了世界中等水平。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中标芝加哥846辆、金额总计13亿美元的地铁车辆项目。其中首批授标400辆,并在未来几年陆续授标446辆。这不仅是芝加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轨道车辆采购,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向发达国家出口的最大地铁车辆项目。此外,2016年中国中车还获得南非机车市场维保订单、澳大利亚墨尔本地铁订单、塞尔维亚机车订单、捷克动车组订单等,全年海外签约额突破8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