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新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国民经济呈现结构改善、动力增强和质量提升的崭新面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需求结构持续改善,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区域发展格局优化重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成效突出,供给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着力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有所增强,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经济运行质量效益逐渐好转。
“三去一降一补”成效突出。去产能推进有力。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严控新增产能,加快低端、落后产能出清。2016年,钢铁、煤炭产能分别退出6500万吨以上和2.9亿吨以上,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截至2017年5月末,钢铁、煤炭去产能又完成当年任务的84.8%和65%。去库存成效明显。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房地产库存持续减少。2016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上年增长22.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22.4%。2016年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3.2%,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同比下降11.0%。去杠杆步伐稳健。积极推动市场化兼并重组,实施市场化债转股试点,强化企业负债自我约束,企业杠杆率持续降低。2016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8%,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降成本成效显著。2016年,“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全年降低企业税负成本5700多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52元,比上年下降0.1元。补短板亮点突出。各地区各部门从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入手,围绕中小水利治理加固、重大软硬基础设施和脱贫攻坚等领域,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建设进度。2016年,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累计开工447个项目,总长度2005公里;城镇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基本建成658万套,新建高速铁路投产里程1903公里,新增高速公路6745公里。全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1240万人,超额完成1000万人的目标任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外溢正效应显著。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减少了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产能过剩行业市场加速出清,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好转、效益回升。2016年9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首次由降转升,结束了连续54个月同比下降的局面。在价格回升、成本下降、销售好转的共同作用下,企业盈利状况明显改善,市场信心不断增强。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增长8.5%,上年为下降2.3%;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97%,比上年提高0.1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了中高端供给和有效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不断涌现,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有力支撑市场需求升级和宏观经济企稳。2016年,我国经济增速为6.7%,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
二、服务业主导作用增强,工农业转型提升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动服务业重点领域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积极优化农业结构,我国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增强,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服务业撑起半壁江山,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不断显效,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2013-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0%,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0.8个百分点。2016年,服务业现价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51.6%,比2012年提高6.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8.2%,提高13.3个百分点。服务业吸纳就业明显增加。2016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为43.5%,比2012年上升7.4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2013-2016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5%,比全部服务业增速高2.5个百分点。2016年,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5.1%,明显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发展方兴未艾。2013-201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名义增长13.7%。201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07%,比2012年提高0.59个百分点。
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工业结构加快向中高端迈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引领工业转型发展,向中高端水平持续迈进。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快速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成长。2013-2016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4%,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9个百分点。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5%,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4.5个百分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高速增长。2013-2016年,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产量年均增长45.7%,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年均增长33.1%,光电子器件年均增长27.1%,太阳能电池年均增长22.1%,光缆年均增长19.1%。
农业生产布局优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主产区稳产增产。2016年,粮食主产区产量9355亿斤,比2012年增长2.4%;2012-2016年粮食主产区累计增产433亿斤,占同期全国粮食增产量比重达到81.3%。农产品结构调整加速。2016年,全国油料、蔬菜、水果和茶叶产量分别比2012年增长5.6%、12.6%、17.9%和34.1%;棉花、糖料产量分别下降22.5%、8.5%。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快速涌现。2016年,全国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280万个,新型职业农民总数超过1270万人。其中,家庭农场达到87.7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179.4万家,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4.4%。
三、消费基础性作用增强,投资出口升级优化,需求结构显著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牢牢把握扩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积极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着力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外贸结构升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升,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同拉动力持续增强。
消费成为主要拉动力,新型消费不断涌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提升,“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日益增强。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4.6%,比2012年提高9.7个百分点,高于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22.4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率提高。2016年,最终消费率为53.6%,比2012年上升3.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品质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消费形态由物质型向服务型转变,消费结构升级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升级类商品消费快速增长。2013-2016年,汽车、家用电器等耐用品消费年均增长10.4%,增速高于同期非耐用消费品1.4个百分点。2016年,全国居民家庭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27.7辆,比2013年增长63.9%。服务型消费渐成热点。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健康养生类消费升温。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占比分别由2013年的10.6%、6.9%上升至2016年的11.2%、7.6%。娱乐休闲服务消费旺盛。2016年,我国国内旅游总花费3.9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73.5%;电影票房收入493亿元,增长1.4倍。新型消费发展壮大。网上零售保持快速增长,市场规模突破5万亿元大关。2016年,我国网上零售额51556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1944亿元,增长25.6%;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为12.6%,比上年提升1.8个百分点。个性、互动、体验等新型消费方式蓬勃兴起。电子支付、网络约车、共享单车、O2O(线上到线下)服务等新型消费快速增加,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体验到新消费时代的便捷。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投资在稳增长、调结构、增后劲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先进优质产能不断扩大。2013-2016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4.8%,快于同期工业投资增速2.4个百分点;2016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为10%,比2012年提高1.3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明显放缓。2013-2016年,高耗能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7.9%,低于同期工业投资4.5个百分点;2016年占工业投资比重为19.2%,比2012年下降3.8个百分点。基础设施薄弱环节特别是民生相关领域投资快速增长。2013-2016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年均增长29.7%,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长24.6%;教育领域投资年均增长19.2%。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稳步推进。2013-2015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新开工2189万套,基本建成1827万套,对改善中低收入人群居住条件发挥了积极作用。民间投资活力不断增强。我国不断深化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等领域改革,放开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了民间投资较快增长。2013-2016年,民间投资年均增长16%,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2个百分点。
外贸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双向投资新格局逐步形成。面对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外贸易和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货物贸易由“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2012-2016年,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逐年扩大,从52.0%提升至55.1%。服务贸易成为新的增长点。2016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6575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36.7%。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之和)的比重不断提升,由2012年的11.1%提升至2016年的15.1%。“引进来”与“走出去”呈现新特点。2013-2016年,服务业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2%。2016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达到70.4%,比2012年提高16.5个百分点,投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高附加值行业领域的外资明显增多。对外直接投资区域更加广泛,行业更加多元,投资遍布全球188个国家(地区)。行业覆盖全部国民经济行业门类,其中2013-2016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对外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01.3%、37.6%和35.2%。
四、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城镇化质量不断提升,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聚焦“走出一条新路”到明确城市发展“路线图”,从解决“三个1亿人”到新型城镇化试点,一幅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宏伟蓝图逐步绘就,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
城镇吸纳就业大幅增加,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产业发展向城市集中,大大增强了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2016年末,城镇就业人员41428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4326万人,年均增加1082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为53.4%,比2012年末提高5个百分点。随着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居住证制度全面推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人的城镇化”取得新进展。2016年,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92亿人,比上年减少0.02亿人。2015年、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分别为2.47、2.45亿人,分别比上年减少0.06、0.02亿人。
城镇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发展水平持续提高。2016年末,我国城市数量达到657个,建制镇数量达到20883个。初步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为龙头,以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等大型城市为主体,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补充,以广大乡镇为底基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城镇网络体系。城镇常住人口由2012年的71182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79298万人,年均增加2029万人。2016年末,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7.35%,比2012年末提高4.78个百分点。
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发展协调性增强。农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2016年全国城镇、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比2012年增长11.1%、23.3%,年均增长2.7%、5.4%。城镇地区通公路、通电、通电话、通有限电视已接近全覆盖,农村地区“四通”覆盖面不断扩大。2016年农村地区有99.7%的户所在自然村均已通公路、通电、通电话,分别比2013年提高1.4、0.5和1.1个百分点;有97.1%的户所在自然村已通有线电视,比2013年提高7.9个百分点。农民求医就学更加便利。2016年,农村地区有87.4%的户所在自然村有卫生站,比2013年提高5.8个百分点;有84.6%的户所在自然村可以便利地上小学,比2013年提高3.8个百分点。
五、三大战略深入实施,四大板块良性互动,新的增长极蓄势崛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出发,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统筹推进东、中、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发展,加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建设力度,新的经济增长极、增长带逐步形成,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重塑。
三大战略有力实施,协同叠加效应明显。“一带一路”建设实施顺利,开启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经贸投资合作新空间。从丝路基金到亚投行,从中巴经济走廊到渝新欧大动脉,从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建设到印尼雅万高铁项目,一大批惠及长远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一系列互利合作项目陆续启动。2014-2016年,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我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相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直接投资新设立企业2905家,比上年增长34.1%,对华直接投资金额71亿美元。2016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合同额1260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6%,完成营业额760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7.7%,“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服务”受到越来越多沿线国家的欢迎。京津冀协同发展硕果累累,京张、大张、京滨、京唐等铁路建设重大工程进展顺利,交通一体化成效显著;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区域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朝着北京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天津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河北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的方向迈进,产业版图悄然重构;雄安新区正式设立,为京津冀发展增添新动力。2016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74613亿元,占全国的9.7%。长江经济带以省际协商合作为重点,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合作步入新阶段,初步形成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2016年,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43.1%。
四大板块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步伐稳健。制定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出台促进中部崛起的十年规划,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支持东部地区在体制创新、陆海统筹等方面率先突破,区域发展布局持续优化。2013-2016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分别增长8.6%和9.1%,分别快于全国1.4和1.9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年均增长18.5%和17.3%,分别比东部地区快3.3、2.1个百分点。2016年中、西部地区投资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6.3%和25.8%,比2012年提高3.4、2.1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机制建立,新一轮东北振兴蓄势待发。
六、收入分配结构得到优化,脱贫攻坚力度显著加大,富民惠民成效彰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初次分配效率优先,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政府、企业与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积极拓宽农村居民增收渠道,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不断缩小城乡、地区、贫富差距,民生保障不断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善,居民收入份额上升。随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提高。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2012年增加7311元,年均实际增长7.4%,快于同期6.6%的人均GDP增速。2014年,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7%,比2012年提高1.3个百分点;企业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0.5%,下降0.9个百分点;政府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8.9%,下降0.2个百分点。2016年,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1.4%,比2012年下降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9.2%,下降2.3个百分点。
脱贫攻坚成效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和投入体系逐步建立,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加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至2016年的4335万人,累计减少5564万人,每年减少超过100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6年末的4.5%。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与全国农民平均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13-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7%,快于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2.7个百分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完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倍差缩小。2013-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0%,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12年的2.88降至2016年的2.72。
民生保障力度加大,地区贫富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受惠群体不断扩大。2016年末,全国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8.9、7.4、1.8、2.2和1.8亿人,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群众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民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区域发展均衡性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加,促进了地区、贫富差距缩小。2016年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67(西部地区居民收入=1),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09,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21,相对差距分别比2012年缩小0.06、0.02、0.08。2016年,全国居民中,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的相对倍差为10.7,比2013年下降0.1;基尼系数为0.465,比2012年下降0.009。
综合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面对国际国内矛盾凸显、风险隐患交汇叠加的复杂局面,迎难而上,砥砺奋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治本之策,着力培育新动能、优化产业结构、改善需求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完善收入分配,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不断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突破,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推进结构优化、转型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仍需加倍努力。下阶段,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搏击风浪,扬帆远航!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