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多地发文要求推行公车标识化 地方车改进入攻坚阶段(3)

2017-06-11 03:41:16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王敬波认为,公车标识化是公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通过标识化让社会监督有了一个载体和可能性,以前对是否公车公众很难界定,此举让社会监督有了可操作性。

公车加装GPS定位,实现“有迹可循”

一些省份在实行公车标识化之后,仍发现有公车私用的问题。为了加强监管,广东、甘肃、湖南、四川等地还采用公车GPS定位。

广州市从2011年起开始试点公车加装GPS。据广州市纪委公布的数据,按每年每车减少5000公里节省5000元计算,全市已安装GPS的8491辆车每年节省费用约合计4200万元。广州市纪委相关负责人2011年接受采访表示,安装成本,不到半年就能收回来。

据时任绍兴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胡周祥2013年向媒体介绍,安装GPS,每辆公车的运行轨迹、维修、加油等都可查询。2014年底前,绍兴市级党政机关公车都安装GPS智能化管理系统。

据当地媒体报道,安徽庐江县2013年7月开始为该县公车安装北斗卫星定位设备,24小时监控公车私用现象。该县纪委有关人员表示,安装北斗卫星定位设备后,庐江县公车不入库的现象大有改观。

目前,给公车安装GPS进行监管,仍只在部分地方运行。2015年12月,中央车改办要求地方加强保留车辆管理,通过对保留车辆实行标识化喷涂、加装卫星定位系统等手段,做到实时动态监管。

2016年12月,贵州省黔西南州公车改革方案发布,要求“条件成熟的单位应推行公务用车卫星定位监控系统,即时掌握车辆运行状况”。

还有一些省份正在准备在公车上安装GPS。江西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有关工作人员向新京报记者透露,“下一步会对公车进行信息化管理,车辆安装北斗监控等,预计今年内会开展”。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王敬波表示,通过技术手段的应用,一要防止公车滥用,行走路线有迹可循,可谓“登记备案”,让私用的可能性更少;二要发挥其对公车和公务人员工作执法监督的作用,比如执法用车是否一直“趴”在停车场,是否存在执法不作为、磨洋工等情况。因此,要发挥技术手段的多重作用,通过留痕追溯到执法行为本身。

建公车管理平台,实现“全省(市)一张网”

除了统一标识、加装GPS定位,很多地方建立公车管理平台,实现了“全省(市)一张网”,对公车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监管。

关键词:公车标识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