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中企或中标“红死运河”项目 助中国加强中东影响力

2017-06-08 00:52:09    参考消息  参与评论()人

参考消息网6月8日报道 俄媒称,中国企业距中标连接红海与死海的运河“红死运河”这个有争议的大型国际项目只有一步之遥,竞标结果有望在6月底宣布。

据俄罗斯卫星网6月6日报道,这是一个同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共同制定的项目,因为死海和流入封闭的盐湖的约旦河流经这些国家。该项目工程宏大而公平,最大程度地考虑到了项目参与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按计划,将在约旦亚喀巴建一个淡化红海盐水的工厂,向水位迅速消退的死海注入海水,同时获得电能。

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同时与“红死运河”项目所有三个参与方保持牢固和稳定关系的国家之一。一旦中标,中国企业将有可能为加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相互信任做出自己的贡献,香港《南华早报》指出。

资料图片:中国企业承建的特拉维夫轻轨项目施工现场。新华社记者郭昱摄

资料图片:中国企业承建的特拉维夫轻轨项目施工现场。新华社记者郭昱摄

此次竞标的政治背景很强。它已存在了三年多。起初有35家公司参加竞标,之后数量减少了一半。去年死海水位迅速消退,结果促使各方决定今年上半年末选定公司,并将于2018年开始动工。一期工程需要11亿美元。以色列政治学家和政论家夏普告诉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现在还没有任何有关每个竞标者有哪些优势可以战胜自己对手的详细资料。

夏普说:“以色列通常在中标宣布前不公布可以用来进行预测的各种深入细致的分析,何况这又是个复杂的建筑项目。因此很难判断谁将是赢家或输者。至于中国公司,它们早已在以色列实施一些大型项目。至少以色列人对它们同大型以色列公司合作没有任何偏见。以色列在这方面不像美国,也不像欧洲。我不认为,中国公司在此次竞标中会受到某种歧视。”

根据汤森路透的最新资料,2016年中国公司对以色列经济投资规模达165亿美元,几乎是前一年的10倍。其中大部分用于投资以色列与网络安全和医疗技术有关的初创企业。观察家们同时指出,中国对以投资规模之所以增长迅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对美投资的减少。最近一年中国公司取消了总价值为263亿美元的在美投资计划。专家们认为,中国投资转向以色列,是因为美国对中国投资提高了要求。而且中国公司收购以色列公司需要的投资规模,与收购美国公司相比,也小得多。

专家们在预测“红死运河”可能的中标者时指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化妆品以及保健品的进口国,而它们又主要以死海的矿物资源为原料而制成。这为中国资本同这些产品的以色列生产商直接合作提供了新的前提。收购以色列化学品工厂的中国公司,也在参与矿物资源的开采。其中一部分用来制造死海产品。

中国投资者还购买了以色列死海矿物护肤品世界著名品牌Ahava。中国购买以色列这个民族品牌一度成为国际合并与收购市场的重大事件,但中国资本参与这家公司的管理,在以色列并没有被看做是对自身形象的打击或者是对国家安全的威胁。所有这些都给了人们推测的理由: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仍是此次“红死运河”竞标中最大可能的获胜者。而且近来中国大型企业在国际项目竞标中实际上没有输过,如果不是组织者故意设置“政治”障碍。

报道称,如果中国公司获胜,“红死运河”项目将成为中国在以色列继地中海至红海铁路项目和特拉维夫轻轨项目之后实施的第三个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必将进一步加强中国在该地区的地缘政治存在。

延伸阅读:中企去年海外并购花1.47万亿 海航成“最活跃”买家

据中国证券网报道,6月6日,“造榜爱好者”胡润百富联手易界发布《2017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特别报告》。据统计,中企累计宣布的交易金额为2158亿美元(约合1.47万亿人民币),较2015年大幅增长150%,中国化工以430亿美元并购瑞士先正达,成为2016年最大的一笔跨境并购交易,海航以4笔总额近百亿美元的并购成为“最活跃买家”。不过,由于价格原因、外部阻力和监管收紧等因素,中企海外并购正由热转冷,市场也逐渐趋于理性。

报告显示,2016年一整年内,中国企业已经宣布且有资料可查的海外投资并购投资交易达到438笔,较2015年的363笔交易增长了21%;而累计宣布的交易金额为2158亿美元,较2015年大幅增长了148%。

并购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金融服务和能源行业。

民企成海外并购主推力量

2016年的数据显示,民营企业成为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推动力量,其交易数量较上年增加了三倍,并在交易金额上超过了国有企业。而从2017年一季度的数据分析,83%的海外并购交易是由民营企业参与发起的。胡润表示:“民营企业交易的占比在去年达到历史最高,而国有企业交易的占比在去年达到历史最低。”

中国企业跨境并购交易投资者性质分析

海航去年“扫货”量排第一

报告显示,海航、中国化工、万达、美的、腾讯、海尔、国家电网、巨人网络、艾派克、复星被评为“2016最活跃的十大买家”。

据AI财经社报道,胡润在6日的特别发布会上表示:“海航是最活跃又是低调的企业。”

海航2016年的海外并购交易在“2016年百大跨境并购交易”中占4笔,交易额达97.93亿美元,安邦、万达,洛阳银业以3笔并列第二。

在买买买的路上,海航极为慷慨。2016年1月,海航旗下渤海租赁完成了对爱尔兰飞机租赁和租赁管理服务企业Avolon公司的收购,一举成为为世界第四大飞机租赁集团的核心品牌。

9个月后,海航利用Avolon以约100亿美元收购美国竞争对手CITGroup旗下飞机租赁业务。收购后,将把Avolon的规模扩大一倍,推升至行业前三。

在2016年,海航还拿下了英国外币兑换运营商ICE,卡尔森酒店集团,新加坡上市物流公司CWT,希尔顿酒店集团25%股份,以及海外若干高尔夫球场、商业地产等。

从交易的频率来看,海航无疑是中国最为活跃的买家,可能在全球范围内也无人能出其右。

通过近几年来的一系列并购,海航早已不再是一家航空公司,而成为了一家覆盖多领域综合性的商业集团。

腾讯“横刀夺爱”,万达争夺影视话语权

疯狂并购的背后,是行业地位的提升。

去年6月16日,腾讯宣布接手软银在Supercell的全部股权,总金额约86亿美元,这打破了“暴雪56亿美金收购Kings”所创造的游戏行业并购交易记录。

在这场豪赌中,腾讯获得了超过1亿的手游用户和顶级的手游研发拼图,而supercell这家世界顶级手游开发公司也迎来了自己的新靠山。

凭借腾讯历史上最大的这笔并购,腾讯也从一家中国互联网大企业变身为全球性的游戏巨头。若不是软银深陷债务危机,腾讯还真不一定能如此顺利地成为Supercell的新欢。

同样从去年开始,万达集团宣布多起并购,包括以不超过35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传奇影业公司100%股权;万达旗下AMC院线宣布将以11亿美元收购美国连锁影院卡麦克影业;AMC院线以9.21亿英镑(约合80.63亿元人民币)并购欧洲第一大院线OdeonUCI院线,等等。

在去年,万达集团基本完成全球电影院线的布局,在世界电影产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美国成中企最爱并购地

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最集中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美国、中国香港、德国、澳大利亚等。不难看出,中国企业出海首选的是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其中美国最具吸引力。

胡润认为,香港因为其特殊的政治和地理位置,也是中国企业出海时必经之地,许多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首先会在香港投资设立并购的特殊目的公司(SPV),或者成立并购基金,这就解释了为何香港会位列第二。

近年来,中国企业的并购热点行业也有所转向,制造业、金融服务、能源、计算机、文化娱乐、消费、汽车零配件、半导体、传媒和医疗健康等成为十大并购热点领域。而过去,中国对外投资并购主要聚焦于资源与能源行业。

2016年中国企业跨境并购交易最集中的十大行业

为何中国企业热衷海外并购?在胡润看来,大约2012年起,中国的部分企业家开始认真的考虑全球化策略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外并购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家们私下里讨论的热点话题。人民币贬值的威胁一直徘徊在企业的头上,同时经过多年的成熟经营,绝大部分有实力的企业都已经进入了需要开始配置全球化战略的阶段。

私募股权基金积极参与跨境并购

2016年,以私募股权和资产管理公司基金为代表的财务投资者参与交易的交易数量超过381亿美元,为2015年数字的两倍以上。私募股权基金也已经在海外并购交易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成为了交易结构中的常客。2016年,市场上最为活跃的海外投资并购私募股权基金包括:光大资本、IDG资本、东证资本、凯辉基金、赛领资本、中信资本、汉德资本、弘毅投资等。

2016年百大跨境并购交易总私募股权基金参与的交易

《特别报告》中还梳理了2017年以来宣布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发现其并购资金的安排主要分为三大方式。如:通过海外子公司的资金或利用其进行融资进行收购;以境外上市的公司实体进行投资并购;仍然通过海外并购交易惯常的审批和备案流程进行。

发布会上,冯林针对中国买家在应对监管层的政策时,也给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对已经将海外并购投资作为企业战略重要一步的买家可以为长久的发展早做准备,例如公司尚未建立海外子公司,则可以考虑以合适的方式建立相关公司实体,并在资金筹划方面做好多种准备,以便为长期战略所服务。

海外并购“刺多”不好惹市场趋于理性

新华社在6月1日刊发《中企海外并购由热转冷市场趋于理性》的评论文章。文章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经历前几年高歌猛进之后,今年由热转冷。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系教授王丛表示,中国企业近年海外并购进展并不顺利,通常遇到两类挑战——阻力多、溢价高。阻力包括外国政府阻挠、劳工压力、民族情绪高涨等。同时,中国买家扎堆“抢购”外国公司的情况时有发生,抬高了溢价。

而如果并购不成,则有可能支付不菲的分手费。据了解,根据各国情况不同,“分手费”的区间从交易股权价值1%到20%不等。前些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分手费”一般在交易额的2%左右,但近年来上升到5%以上。

而监管收紧也是众多买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据中国网报道,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尝试中大型的海外并购交易。从交易的难度来看,越是金额大的交易,由于涉及复杂的融资方式和交易结构,审批障碍也越多,因此通常来说交易执行难度也越高。报告显示,以2016年前20大的交易来看,其中不少交易尚未完全交割。2016年末的监管趋严之后,对于超过10亿美元以上的大型跨境并购交易受到了额外的关注,预计在短期内,中国买家可能会尽可能避开这类大型并购交易,以避免交易失败。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资金监管和外汇兑换的收紧可能使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速度放缓。

(责任编辑:任冲 CN062、周晶晶 CN03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