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老年人来说最难以抗拒的就是内心的孤独,‘一老一小’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补充。从人的心理退化角度来说,外部刺激越少,退化就越严重。相反,丰富的刺激可以延缓心理退化。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同样需要丰富的外部环境刺激。从孩子成长的角度,他们更需要这种代际之间的文化的传承,特别是一些经历沧桑的老年人,他们的人生阅历是常人,特别是年轻的幼儿教师不能给予的,但可以通过‘一老一小’的互动得以实现。”苏彦捷认为,“一老一小”养老模式要在公共机制保障的前提下,通过好的顶层设计更有效地发挥其独特作用。
“互动让老人重新发现并肯定了自我价值,他们在跟孩子接触中也获得了更多乐趣和欢笑;同时,孩子们比之前更能接受残障老人,更清楚地懂得人的衰老过程,也意识到‘大人有时也是需要帮助的’。”互动现场的一次次观察,让江淑一对项目理解得更多。
倪浩华觉得社会上对于养老带有某种固有的刻板印象。“其实从退休到八九十岁,还有好几十年的时间。恭和苑要创造人人向往的老年生活,在‘医养结合’的基础上,让老年人在这里被充分地尊重,不断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在‘一老一小’的模式中使自我价值得到更深层次的挖掘,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命的每一刻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一老一小”活动又要结束了,小女孩攥着黄奶奶送的“长颈鹿”,跟小朋友们一起依依不舍地与爷爷奶奶们告别。有个小男孩拎着一篮子还没来得及跟爷爷奶奶一起阅读的童书,跟在队尾有些失落。“没关系,下次我们跟爷爷奶奶一起读,好不好?”老师朱丹观察到孩子情绪的变化,及时安慰才让小家伙脸上又有了笑意。
马奶奶推着助步车巡视了一圈自己的花花草草,在工作人员的提醒下想起这会儿还有自己爱听的评书。
不远处,大堂的墙上挂着书法作品“恭和赋”,曰:“城中有雅居,曰恭和苑,出入多耄耋。闹市其外,清静其中;长者怡然,少者谦谦。有翁不知其详,皆曰何不共居恭和以慰晚霞……”
窗外,春天的北京阳光明媚。三三两两的老人们,有的在花园里晒太阳,有的在阳光书房读书,有的在书画室里练习书法,还有的在弹钢琴……门口大堂的咖啡厅飘来阵阵芳香,熊斗寅正和几位老人端着咖啡,开心地聊着刚刚和孩子们在一起逗人的场景,品尝着自己浓郁醇厚的老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