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影响了你的选择
——军转干部安置选择路径观察
2016年9月4日,沈阳地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秋季专场招聘洽谈会在沈阳人才市场举行。
走,还是留?过去的2016年,很多部队干部心中都曾闪现过这个问号。不知是从谁口中开始,“三十万分之一”的称呼迅速流传。
原北京军区干部魏东是第一批“三十万分之一”。2015年9月,听完习主席在胜利日大阅兵仪式上的讲话,他开始认真考虑“进退走留”。
2016年,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全方位发力。伴随军改脚步,全国5.8万名部队干部脱下军装。初步统计,其中选择自主择业安置方式的近50%,占符合自主择业条件人数的67%,均为自主择业安置政策实施以来最高比例。
比例攀升,自主择业“升温”
“被动等待组织确定转业、被动等待组织安排工作、被动适应新的环境”,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王法安曾在一篇文章中如是评价过去一些转业干部的消极被动状态。
如今,这种“被动”状态正在发生改变。“转与不转”“如何转”成为越来越多干部自主理性选择的结果。70后、80后军队干部逐渐成为转业干部的主体,他们大多数具有本科、研究生学历,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或者管理经验,综合素质高,思想也更加活跃,转业进入公务员队伍不再是他们的唯一追求。
“计划分配,还是自主择业?”多一条路,也多了一重纠结。
没有在去留问题上花太多时间的魏东,在“怎么转”这件事上想了很多。在部队干部部门的工作经历,让他更加熟悉转业政策。2015年,他因公到某国家部委帮助工作,不穿军装、挤地铁、早八晚五,除偶尔必须回原单位,与地方普通公务员无异。亲身体验过其间甘苦,权衡各种因素,魏东心中的天平向自主择业倾斜。
从统计数据来看,2001-2003年,自主择业安置方式实施的最初三年,选择自主择业的军转干部比例分别为18.9%、30%和32.4%,经历了短暂高峰之后,从2004年起开始回落。即使在2004-2006年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期间,国家对选择安置方式的条件做出调整,这几年的自主择业比例仍呈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
2014年,选择自主择业的军转干部人数占当年转业干部总数的比例为22.1%,突破了此前持续9年低于20%的状况。2015年,这个比例突破转业干部总数的1/3。
2016年,自主择业比例再度大幅升高,与自主择业条件的放宽不无关系。中央出台军改期间安置政策文件,文件中做出“四个放宽”规定,其中一个为“放宽自主择业军龄和职级条件”,自主择业年限由20年调整为18年,很多原本不够年限的部队干部多了一个选择机会。
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近年来,自主择业配套政策措施不断完善,管理服务机构逐步健全,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对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创业的扶持、宣传力度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鼓舞和引导了当下军转干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