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电影局回应“猫眼专业评分下线”:无任何接触(3)

2016-12-29 07:36:08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最后他还提到:“提高创作质量、减少“烂片”依然是未来电影产业的主题。从电影创作、发行、放映到票务平台、媒体、理论评论等各个环节,都有责任去维护产业向好的方向发展。”

《人民日报》回应

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打一星”的肚量

在该评论中,作者表示“观众有‘用脚投票’的权利,也就要承认观众有‘打星评级’的权利,这都是一种选择”。该文中提及“一些电影能逆袭,一些电影会折戟,本身就意味着观众越来越成熟,不会再轻易被烂片骗进电影院”,并提出真正拿出“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作品才是重要的问题,且在评论区强调,《人民日报》对此次事件的态度以该文为准。

★连锁反应背后的真实发声
“猫眼”评委的态度  暂停影评是“懒政”,还是“为资本让道”

@《环球银幕》杂志执行主编陈世亚表示:“猫眼专业评论是非常有益的尝试,可以给观众提供更多元和多向的选择,至于公信力,不仅猫眼可以对打分人士进行后继甄选,观众也可以通过长期来自行判断。美国的“烂番茄”网站一直在为大众提供专业打分,很多卖座大片分数都极低,都也不妨碍卖座,各行其是,互不妨碍。”

@《钱江晚报》资深电影记者陆芳认为这场对影评人的批评有点莫名其妙,影评人是背黑锅。她认为罪魁祸首是水军和黑粉,“他们被收买后,在豆瓣或什么平台上故意黑某部片子,这背后是有巨大利益趋使的。当然现在因为自媒体发展,也没有任何约束,这个问题靠道德自律显然是无济于事。”

@资深电影记者、影评人“仙姑在成长”认为她很欢迎这场争议:“它是一场全民关注的文艺批评界的整风运动,全民热议更有利于普及、让更多观众明白:到底什么样的评论态度,更有利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当了评委这么久,我没拿过一分钱的评委工资,平台也没给我打过什么“干扰电话”。外界的各种猜测不是事实。”

@《大河报》电影记者王峰在猫眼上给了《长城》5分(满分10分),他认为:“即使如今有恶意刷分刷口碑的“产业”,但为此暂停影评人的评价,多少有失偏颇,使影评进入“不能骂”的新阶段。个人认为,这次暂停影评人评论要么是“懒政”,要么就是“言论为资本让道”,后者可以畅通无阻,思想只能在每个人的脑海中孤寂飘荡。

@《电影世界》杂志主笔“那口鱼”:“我们距离奥斯卡,还差枪毙多少个影评人?”

@腾讯娱乐电影频道主编“大宝剑”:“一夜之间,看上去影评人就要持证上岗了。不如这样,让电影公司来主办这个资格认证,你们认为谁有资格,就给谁发证,谁不听话,就把证收回来,年检,季度考核,这样如何……”

【业内看法:中国电影良性批评太少】

曾参与出品过广受争议的《小时代》系列等片的麦特文化传媒董事长陈砺志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恶意评分也许会误导一时(公映前或者公映第一天),但公映后就是大众分了。猫眼的专业评分和观众评分有差别也正常,这种对比反而有趣。中国电影不是批评多了,而是良性批评太少,有建设性的批评太少。一部电影,投资方、宣发方、导演、演员、粉丝、观众、评论人……每个人要得都不一样,那就看话语权最大的一方要什么。

《摆渡人》的片方负责人对于此次事件做出回应,他表示《摆渡人》作为这个档期上映的电影,不方便回应与此相关的言论。“但是我们对于给电影评论的态度是,欢迎任何批评和赞美。每个人都有喜欢和不喜欢的自由,也有表达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权利,每个做电影的都应该尊重。豆瓣的评分,可以让我们看到对于电影文艺性的一个评价参考。而猫眼、淘票票这些票务平台的评分,可以看到普通电影观众的喜好程度,高分是鼓励,低分是鞭策。我们做电影的,希望有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我们也当然希望电影评论,有他们自由表达空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