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从去年下半年起飞,并在今年五六月份达到最高值,但根据农业部公布的全国生猪存栏数据,今年的蹊跷之处在于:并没有出现像往年一样,一看猪价涨了大家便疯狂增加生猪存栏,也就是说,‘猪周期’开始变形了,猪周期的超高盈利出现后并未带动产能的疯狂扩张。”冯永辉告诉记者,“变形原因一是此前2013年到2015年上半年近3年的深度亏损期让很多散户出局或者元气大伤,二是中国的生猪规模化势头发展迅速,三是进口猪肉迅猛围城,也冲击了国内生猪市场。”
伴随着“猪周期”逐渐拉长,巨量进口猪肉进一步加剧了“猪周期”的调整力度。
“今年五六月份,大批进口猪肉到港,直接进入加工环节,而加工环节也是我们的大客户,由于进口猪肉的廉价竞争,我们几十种产品不得不平均每吨下调3000到4000元钱,才能卖得出去。”临沂河东天龙畜禽屠宰加工厂负责人刘峻宇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与此对应的是,我们不得不压低对养殖户的收购价,否则我们高价收到手里的肉也是不好卖出去的。”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师马文峰分析称,“进口猪肉激增是导致我国猪价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年前9个月的猪肉进口量占到了国内产量的3.46%,进口量基本弥补国内猪肉产量的下降数值。在这种态势下,全年的猪肉进口可能达到接近200万吨,进口猪肉占到国内生产的比重会进一步提高,会对国内生猪养殖产生冲击。”
“进口猪肉如何影响我们的猪周期呢?比如本来我们存在上百万吨的缺口,在当前散户退出的情况下,通过规模化养殖,市场会进行供求及价格的调节,进一步促进我国生猪规模化发展,舒缓‘猪周期’。”冯永辉表示,“而如果一年涌进来近200万吨进口猪肉,会迅速缩短供需缺口带动国内产能扩张的时间,也就是说国内养猪企业看到猪价上涨还没能来得及扩大规模增加产能,进口猪肉已将供需缺口填补,国产猪所占市场份额将逐渐减少,而进口猪肉所占市场份额会逐渐增加。”
另一方面,环保严令之下,生猪供给格局也在悄然影响“猪周期”。于2014年1月开始生效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法规性文件,随后农业部重点调减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规模,引导生猪养殖向玉米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而“南方水网地区”共涵盖11个省市,其生猪产能约占全国的1/3。
农业部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南方水网地区共调减生猪存栏1600万头。
朱增勇表示,“受环保政策影响,生猪产销区域变化格局更加明显,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生猪产能下降,而华北、东北地区等主产区生猪供应优势越来越明显。而随着政府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养殖场建设改造费用也将明显增加。”
业内激辩生猪进口
倾向于用产业链逻辑思考进口猪肉冲击的冯永辉,对生猪产业是否会遭受廉价进口猪肉的冲击十分警惕。
他认为,“当前中国生猪产业令人担忧的现状在于,中国的养殖业产能占全球50%,但养猪成本却大大高于国外,去年美、德、巴西、越南的成本价只相当于人民币4.0~4.5元/斤,而我国的成本价是6.0~6.5元/斤,一度还达到7.0~7.5元/斤。国内养殖成本这么高,一旦低价的外国猪肉大量进入,势必在中国的生猪产业链还没完成升级的时候,便挤垮很多养殖户。”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养殖户倒了,那么与之相关的种猪、饲料、售料、疫苗、屠宰等产业链上下游也都会因此而陷入困境,并开始大幅缩减产能,关门退出的企业会大幅增加。”冯永辉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猪价大跌的周期里,从2014年到现在,全国饲料企业倒闭了上千家,这就是因为养猪行业亏损太严重了,饲料企业生产的饲料卖不出去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