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企业搬迁,搬出新活力,制造新格局。
临湾老城区企业“关、转、搬”,成为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产业集聚和提升城市功能突破口。5年来,有百余家老企业成功搬迁。
青岛海湾集团将化工园区搬迁到了青岛董家口循环经济示范区,通过引进美国技术,实现了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的零排放。
“项目投产后,将使青岛碱业从无机基础化工产业直接跨入石化新材料产业的高端产业链!”海湾集团董事长李明说。
随着一批老企业搬迁,困扰老城区的空气、噪音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腾出的地块发展科技创新、商贸服务和文化创意等业态,让东岸老城区空间优势和生态优势重新释放。
老企业搬迁完成后,青岛市国棉五厂旧址华丽转身为青岛“纺织谷”,集会展、创业孵化、工业旅游和科技研发等业态于一体。
见证百年纺织工业历程的水塔依然高高伫立,一侧的厂房内,三迪时空正致力于建设全国3D打印平台型企业,目前已拥有1200余家注册3D打印企业会员……
——筑巢引凤,青岛制造汇聚“大国重器”。
4个110米高“烟囱状”立柱穿过一巨型“船甲板”的四角,矗立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海岸线……这是由青岛海西重机自主研制、用于辅助海上油气开采的多功能自升式海工平台,主要是辅助海上油气开采。
“从2014年研制成功到现在,已交付6个海工平台,还有3个在建。目前船舶业普遍不景气,而我们满负荷生产。”海西重机总经理孙国庆信心满满地说。
致力于做大做强的青岛西海岸新区,正打造特色鲜明的海洋经济,引来了武船重工、北船重工、中海油海洋工程等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及各类配套企业100余家,形成了完整的海工装备产业链。
在青岛北部城阳区,借力中车四方从老城区搬迁至此,当地打造“动车小镇”。短短几年间,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上海坦达轨道车辆座椅系统有限公司、专业研发高铁新材料的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项目相继落户,形成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标准化是制造业的生命线。2015年起,青岛将“标准化+”战略作为城市战略来抓,推动工业企业提升质量规范水平。
青岛承担了25个国际和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秘书处,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居首位;主导或参与制定修订国际标准74项、国家标准650多项、行业标准700多项,青岛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仅次于深圳,居第二位。
——鳌山湾聚集“海之骄子”,为青岛制造“蓄能”。
风景秀丽的鳌山湾是青岛北部湾之一,起自鳌山头。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家”――国家深海基地,就坐落在这里,并且“独占鳌头”。不远处,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鳌山基地……
这里是“蓝色硅谷”,青岛新城市空间布局的科技引擎,目前已汇聚20余家国字号科研平台。青岛作为中国海洋科技城,正将这一优势向极致拓展,为“青岛制造”厚积薄发积蓄力量!
机器人、石墨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在位于红岛的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如火如荼……
——面向未来,蓝色硅谷、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一谷两区”集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于一体,将为“青岛制造”插上腾飞的翅膀。
青岛正建设“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努力使创新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强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