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让我们深思的是,楼市的背后是否还有别的推手?
或许有。今年年初以来,银行系统降低了首付的比例,鼓励按揭利率打折,以及有史以来最高的信贷规模,都在鼓励居民加杠杆买房;同时,在营改增之后,地方税收的下降,也给了地方政府以推高土地价格的动力——要知道,在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的基础财政基本只够用于行政和日常建设。但在财权和事权不对等的现实下,城市要发展就要有钱,今年又关闭了很多地方融资平台,怎么办?土地出让金就成了最大的一块收入来源。所以,就有了怀疑“默许”上涨的声音。
前阵子,在国家统计局的发布会上,发言人这样说:希望房地产既能支持经济增长,又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可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
未来?
楼市疯狂产生的杠杆资产泡沫可能会有怎样的危害?
8月29日,资深媒体人张立伟这样写道:“
杠杆条件下的资产泡沫化后果非常严重,比如制造金融风险,恶化实体经济,阻碍经济转型等。但最大的威胁是,膨胀的资产泡沫会加速贫富分化以及阶层固化,让中国无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为经济结构失衡实质上是收入分配失衡,贫富分化扩大只会加剧经济结构失衡,这与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南辕北辙。随之而来的人口老龄化可能让中国永远无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就像日本那样失去一个又一个的’十年’。”
那么,政府有没有调控楼市的动力和可能?
无论如何,这种政策都可能处于困境当中。首先,经济保增长的压力依然存在,房地产的重要性依然显著;其次,在大量的人口杠杆买房、资本进入楼市的情况下,完全拆除房地产的风险,也可能影响金融稳定、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同样,地方政府财政、税收的压力仍在,借保增长和去库存等名义推升土地和房产价格的动力也依然存在。打压,可能让市场崩溃;持续高位甚至继续上涨,则可能抑制城市发展的活力。
换句话说,这就像是一场绑架,但加入其中的人,大多抱着必涨的信心,期待太阳照常升起的时候可以有人接盘、盆满钵满、落袋为安、潇洒离场。
除去那些真正有刚需的人们,确实有人是这么想的。根据刘陈杰的分析,目前房地产销售中投机性需求大约接近20%,与最高峰(2007年和2010年的40%)相比还有差距,但比过去两年已经大幅提高(2014年和2015年分别为3%和5%),值得引起重视。
经济学者叶檀的一席话令人深思:“房地产长期繁荣很难像过去那样持续,但萧条也不可能马上到来。只要货币继续宽松,低迷的实体经济无法完全吸纳,资金就会流入房地产与股市等虚拟市场,这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