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土方被转移暂存之后,官方又对暂存“有轻微异味或颜色异常的土壤”取样4份送到谱尼测试集团上海有限公司检测,结果显示“样品中有少量挥发性有机物检出,但均未超过相关土壤标准,可用于路基施工。”
但是有关专家指出,究竟什么样的污染物指标是满足“路基建设”,土壤里挥发性有机物的限值标准是什么?这两点并没有国家标准或规范。常州官方的报告也没有给解释和明确的参考系。
据内部人士透露,2015年12月,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从常隆化工原厂址挖出33吨填埋物,也没有按照危废鉴定的方法鉴定,只是按编织袋上的标签,判断其属于危废,于是也“参照危废”管理,焚烧处置。
环保部一位专家告诉《新京报》记者,危废鉴定可以根据环保部公布的名录直接认定。但一些被污染的土壤,来路不明的混合物就比较难获得权威鉴定。
认定危废到了司法层面,就意味着刑责。根据“两高”的司法解释,违规处置三吨危废就要追刑责,但是事实上,无论是由环保部门的取证,还是没有鉴定资质的机构所做出鉴定,都很难在法庭上获得“合规性”认可。
“环保法看上去有了锋利的‘牙齿’,但在这些细节上却‘咬’不下去。”上述环保专家表示。
毒地修复该由谁负责?
包括常隆旧址在内的三江口地块由政府主导修复。“搬走的常隆、常宇、华达等企业干脆就不操一点心了。”
在2007年,环保部对常隆化工搬迁环评审批时,就明确提出“严格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环办[2004]47号文件精神要求,针对现有厂区生产装置布设和污染情况,做好厂内地下水保护和土壤修复工作。”
环办〔2004〕47号文是规范性文件,明确“对遗留污染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由原生产经营单位负责治理并恢复土壤使用功能”。
但在“常外事件”之后,关于“修复责任究竟归谁”的争论却蔓延开来。
常州的内部人士透露,包括常隆旧址在内的三江口地块从一开始就是政府主导修复,最终也是国资控股的企业实施修复工程。“搬走的常隆、常宇、华达等企业干脆就不操一点心了。”
据透露,常宇化工跟政府签订的搬迁协议中明确,这块土地上的所有责任和权利都交给政府。而常隆地块却留下悬念,土地使用权及责任的归属并未说明。
常隆化工的一位管理层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当时搬迁时还想着这块地修复好之后能卖高价,企业也能有钱赚。但是现在看来就被动了。
“常外”风波后,常隆化工新的投资方撤离,重组也就此搁浅。常隆旧址土地修复方案做出调整,这块原本要建成商业中心的地方变成一片敞开式的公园,价值也大为缩水。
“历史责任方面,我们会积极配合政府处理好。我们以前的污染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怎么修复?修复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该追究谁的责任?”该管理层人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