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常州外国语学校对面空地上,园林工人正在种树。因多名学生体检指标异常,家长认为此处即为污染源。新京报记者王嘉宁摄
原标题:常州“毒地”修复未按规定建封闭设施
针对数百学生疑因学校旁“毒地”致体检指标异常情况,昨晚,国家督学牵头的督导组在常州外国语学校,与4位家长代表见面。会上家长提出了“学校搬迁过渡”等要求。
近日,新京报记者拿到的一份报告披露,“毒地”原有的三家化工厂,曾生产高毒、致癌化学品,搬迁过程中,均发现有倾倒废液导致土壤严重污染的情况。
目前,“毒地”现场已经闻不到异常味道。据施工人员介绍,目前跟环保相关的工作已全部暂停,接下来几个月的主要工作是完成植被覆盖和开放式公园建设。上百位园林工人每天在此栽种玉兰、香樟。
“部分化工原料高毒、致癌”
所谓“毒地”,指的是如今常州市外国语学校北部那块面积约26.2公顷的平地,三所化工厂曾在此兴旺,分别是建于1958年的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建于1983年的常宇化工有限公司,和建于1990年的常州市华达化工厂。
2010年前后,三所工厂搬迁,随后政府在此进行土地修复。
作为该地修复单位,常州市黑牡丹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下称黑牡丹公司)于2013年,曾向江苏省环保厅报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该报告表披露了三家企业的问题:使用大量的有毒有害化工原料,部分化工原料及其中间产品具有高毒或致癌性。
报告还称,“原企业搬迁后遗留的已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成为该场地的主要污染源;该场地地下水大都受到污染,是该场地的一个面源污染。”
修复单位在调查结果中指出,该地块土壤和地下水确实污染较重,环境风险不可接受,必须对污染场地实施修复。
报告分析,该地块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与产品生产过程或事故状态时所产生的跑、冒、滴、漏以及物料存放、废水排放、废物废液管理不规范有密切关联。
被指搬迁时填埋危废
除了生产存在问题,三工厂的搬迁过程中,也被指出现污染土地的行为。
上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对此也有表述。在该报告表“原有环境问题”一栏中明确指出:“在三个厂区都发现废物填埋的情况,特别是常隆农药厂,搬迁过程中也发生过废液倾倒导致局部土壤严重污染的情况。”
2015年10月底,一位自称在常隆化工厂工作了30多年的退休老员工向新北区环保局实名举报,常隆化工厂在2010年搬迁至泰兴工业园区期间,曾将数量不明的危险废物填埋到地下。
但当地环保部门随后宣称,这位退休员工举报内容并不属实。
而多家媒体今年1月曾报道,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在常州暗查时,从常隆化工原厂址挖出除草剂、黑色瘀质土壤、建筑垃圾等物,常隆化工厂当年的“偷埋固废”得以确认。环保部为此点名通报涉事化工厂。
附近居民称化工厂曾每年发放补贴
为减少污染工程项目对学校、居民区等环境敏感区的影响,国家规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一般认为至少在300米以上,这一距离内,不应有长期居住的人群。
而在“毒地”北面,记者看到,一街之隔,不过十来米,就是名为盘龙苑的小区。50岁的李爱玲(化名)告诉记者,这个小区人口过千,已经建成近15年,属于拆迁小区。
2010年化工厂搬走之前,李爱玲几乎每天都能闻到明显的异味。居民们称,为了补偿,化工厂每年会向每位居民发放几十元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