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认证为“网眼传媒执行总裁”的网友“肥强”对此做了数据分析,他认为火爆是源于三个关键点:黏性的故事内容(女子酒店意外遇袭、员工冷漠不理、涉及卖淫),丰富的内容形式(话题标签、现场视频、长微博故事)和多维的传播矩阵(段子手、热门话题、热搜榜、话题推荐、新闻头条)。
4月4日晚上,“@弯弯_2016”的第一条微博转发量达到了数百,但并未得到公众的大规模关注。“@弯弯_2016”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时看着效果不大,她又熬夜写了长微博,并@了北京警方官微“平安北京”和各大媒体的官微,“在写长微博时,也刻意抓取了几个媒体会比较容易关注的点,同时请教了在媒体的朋友,并刻意制作了一些吸引人的标签”。
“肥强”在他个人微博表述,正是这条微博得到了多个大V的关注,转发达到60余万次,话题#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也达到了有5.3亿的阅读量。
4月5日,“@弯弯_2016”再次发出对事件的文字叙述长图,并设置“#和颐酒店女生遇袭##卖淫窝点案底酒店#的话题和对图中事件进行说明。
“肥强”认为,5日00时06分的视频经过“布小什大师”、“纯良大叔”等转发,事件已获得第一波扩散,进入多个大V的信息流,实现信息告知效果;当晚20时10分长图的发出,经由“所长别开枪”是我等段子手账号抱团传播,发展为全网关注和讨论。
搜狐特约评论员令狐卿也认为,这条新闻之所以能刷爆网络,社交媒体对新闻与评论的配置作用尤其明显,“单身女子、遇袭、有卖淫窝点案底的酒店、女性遇袭时路人冷漠、酒店意欲私了等关键词和含糊的情节,点燃了传播的动力,三大看点令这件事成为传播‘爆款’”。
令狐卿认为,孤身女性在公共场合遇袭,大声呼救,而被惊动的周围人等抱以冷漠姿态,拒绝施以援手,这是第一层看点,“无论女子遇袭的因果逻辑是什么,它都清晰照见了当下的普遍现实”。
其次,令狐卿认为追问和颐酒店女性遇袭事件的前因后果,在事实上不留死角,这种追问悬疑的心态维持了此事的持续进展,这是第二层看点,“女事主在微博上以‘有卖淫窝点的案底’来形容如家旗下这家经济型酒店,有意无意地暗示事件缘起,需要警方予以圆满解答起到了助推作用。
最后,令狐卿认为,酒店方面息事宁人的处理方式激起了更强烈的社会厌憎,这也是舆论发酵的一大动因所在。
一个实验/
旁观者为什么不施救?
切莫忽略“旁观者效应”
女孩酒店遇袭之后,不少网友站出来指责旁观者,认为冷漠的旁观者不上前施救是一件非常让人气愤的事情。其实在酒店遇袭事件发生前的3月27日,曾经发生过另外一件事情。当时,一个名为“大鹏恶搞”的微博网友上传了一段“街头绑架儿童社会实验”的秒拍视频。视频内容,是一个街头实验。一伙人充当“绑匪”在闹区中“绑架”男童,并隐藏镜头拍下路人反应。
视频内容显示,网友先后在人来人往的街头、商场、公园等地方进行九次实验,路人不是眼睁睁目送两人,就是假装看不到,始终没有人挺身而出或报警。
其实,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旁观者效应”:紧急事件现场,由于旁观者的存在,个体的利他行为受到抑制,受害者得不到帮助。现场的人越多,人们就越倾向于袖手旁观,受害者获得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那么,有没有什么行为能帮助克服“旁观者效应”呢?专家认为,就和颐酒店事件来看,当时受害者除了向酒店服务员求救外,如果直接向他下达命令:“你是酒店的工作人员,你必须帮助我!”或许能把施救的责任明确,从而打破“旁观者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