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媒体盘点春晚反腐:不必担心造成某些“敏感”(2)

2016-01-29 08:39:45  澎湃    参与评论()人

反腐作品折射出的社会万象

媒体盘点春晚反腐:不必担心造成某些“敏感”1

1988年的春晚相声《巧立名目》,讽刺了某些官员为公款吃喝寻找各种理由的丑态。

党风正则政风正,政风正则民风淳,好的党风政风可以引领和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党风政风与民风社风历来密不可分。反腐作品从广义的角度来讲,其内容应该涵盖整个社会层面,体现的是主流价值观的东西,比如官场风气、铺张浪费等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按照这个标准梳理这些年春晚的语言类节目,我们发现,涉及反腐内容的相声小品并不是2015年才出现的,人们习惯用“回归”一词来表述反腐语言类节目重回春晚舞台,这说明,早些年的春晚舞台上,曾不乏经典的反腐作品,而这些作品都是紧紧围绕社会现实,拥有强大的批判力度。

1988年的春晚相声《巧立名目》,讽刺了某些官员为公款吃喝寻找各种理由的丑态,其中带有浓厚诙谐语调的“领导,冒号”一词,至今仍是不少人的口头禅。也是在这一届春晚上,相声《电梯奇遇》批评了某些机关作风不实、管理部门不作为、人浮于事等不良现象。当时改革开放之风吹活中国大地,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封建糟粕的思想也沉渣泛起,大吃大喝、领导特权、作风不实等现象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春晚适时地推出这一相声作品,在赢得大众会心一笑的同时,实际上是对当时丑恶现象的迎头一击。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上涌现出“下海潮”、“经商潮”。市场经济繁荣的背后,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如官僚主义、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也出现了。1994年的春晚,小品《打扑克》中的“组长、科长、处长同花一条顺,科长、处长、局长三扇一条龙”、“秘书管董事长”等经典台词将官场“潜规则”淋漓尽致地暴露在世人面前。在此小品中,还直白地出现了“贪污受贿”等字眼,可谓春晚反腐作品的力作。

2012年,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在车祸现场的笑容惹怒了网民,随后他在各种场合所戴的名表也被曝光。由工作作风引出贪腐内幕,“表哥”杨达才可谓是反面典型。十八大以后,中国反腐败力度空前加大,反腐败不再只是纪委的事,而是党委的主体责任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生活作风”问题成为多数典型案件的导火索,当官员的个人生活进入公众视线后,便迅速具有了娱乐色彩。2013年的春晚,相声《败家子》,便深刻地显示出社会时代的烙印。“我还买表呢!不光敢买,我还敢戴呢!不光敢戴,我还敢露呢!不光露出来,我还乐呢!”这些台词,只有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里,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幽默和意蕴。通过对国内一年的热点事件的调侃,娱乐了大家,也运用社会舆论对这些人和事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2014年的春晚,小品《扶不扶》着实火了一把,一句“人倒了咱不扶,那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直指当下社会关于道德诚信的问题——路遇摔倒老人,扶还是不扶?早在这之前,社会舆论就已经开始热议“扶不扶”问题,诸多因搀扶摔倒老人而被讹诈以及遇到老人倒地围观不救等新闻屡见报端。也是在2014年,四川日报针对“扶不扶”问题,发起了一份问卷调查,只有不到10%的人选择毫不犹豫扶起老人,35%的人则选择在证明自己清白的情况下扶起。一个原本简单的“扶不扶”问题,折射出在社会转型期一些人的价值迷失和道德失范,发人深思。

可以看出,以往的每一个经典节目的背后,都透射着同时代的社会万象,留下了时代的烙印。这些作品在历经多年后仍被人们津津乐道、耳熟能详,其魅力的诀窍不在于简单枯燥的说教,而在于紧扣现实,在观众心里产生同频共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