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呼格案内参记者:冯志明是我的好友 从未阻止我写(2)

2015-01-04 09:29:09  环球网    参与评论()人

不过在那以后,汤计其实已经决定“不再写这种报道,”他曾经对媒体表示,“因为那个时候官员风气下滑很快,我怕再写一个典型,经不起时间考验,过两年发现有问题,那不是坏了吗?”

他反而给自己定了个指标,每年写三篇重点舆论监督报道。除了《王木匠“神话”的破灭》外,他还写了《万里大造林还是万里大坑人》,写了赤峰市原副市长《草原巨贪徐国元》等。

“大家都知道我在做什么,但是也没有一个人和我说不要做了”

在内蒙古驻站这么多年,汤计在当地政法圈人脉甚广。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记者张丽娜告诉新快报记者,“入职不久的年轻人到公检法一些部门采访都得'走程序',而汤计老师去,都是局长、院长、检察长亲自接待,人们很'认他'。”

因为这层私交,汤计往往能在朋友私聊与案情打听之间自由切换,“咱们见面先叙旧聊交情,聊到热乎时,再提问,他们一般都会实话实说”。不过他也有一个原则,不会采访当年经办“呼格案”的办案人员,即便两人是朋友关系。

冯志明,当年专案组组长,后来成了呼市公安局副局长。“呼格案”翻案后,冯志明在网络上成为众矢之的。

他也是汤计的多年好友。

据汤计说,两人见面,心照不宣,从未提过“呼格案”,“我没有问他,他也从来没说过,'老汤你别写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我在做什么,但是也没有一个人和我说不要做了”。 甚至就在汤计最为高调地推进“呼格案”的过程中,他还找冯志明帮过忙,“他当时还对我说,汤计的忙,一定得帮。就这个时候,也没说过一句你别做了”。

对于这样一种关系,新快报记者感到奇怪,“您是如何定义朋友关系的?现在回头看你会觉得愧疚吗?”

汤计没有正面回应这个问题。“人性其实很复杂的,不是非黑即白,冯是做错了,这是牵扯人命的大事,错了就得翻过来,但不能完全否定他。”汤计说,他曾经亲眼目睹,当上了塞罕分局公安局长后的冯志明,在街上遇到一个人在抢卖水果的摊主,他立马就去追,把钱抢回来了。“他身材胖胖的,跑得满头是汗,那一刻他忘记了自己是局长,只记得自己是警察。”

伴随着对冯志明铺天盖地的舆论批评,呼市当地一家媒体在1996年刊登的一篇名为《“四九”女尸案侦破记》的文章也被人们翻出来,文中用极为不严谨的写作方式,呈现了案件,出现了“冯副局长、刘旭队长等分局领导,会意地将目光一齐扫向还在自鸣得意的两个男报案人,心里说,你俩演的戏该收场了”等语句。

“你注意那篇文章,没有署记者名,应该是通讯员写的。”汤计提醒新快报记者。他甚至将这篇文章评价为冯志明的“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当年因为这片文章出尽了风头,今天却因为这篇文章被抨击。”

“如果他们想隐瞒,当时就能把这案子按死”

除涉案的当事人外,为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汤计几乎动用了所有的人脉。

最早的消息来自时任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副局长赫峰,他向汤计证实,确实抓获了一个系列命案的嫌疑人赵志红,此人的供述中有1996年的毛纺厂命案。

汤计还记得当初专案组成员的反应。一听到赵志红说毛纺厂的案子,他们都蒙了,心想,“那人不是毙了吗?”马上就有人说,你是不是糊涂了,出去冷静一下。当时是在宾馆审的案子,大冬天的,他们把赵志红铐在宾馆的小花园里冻着让他冷静下。回来之后继续审,赵又供出了一单隐案后,他们(公安)马上派人去查,真有,这才觉得事情严重了。

关闭